何理良:和黄华携手走过的日子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外交史。他这一辈子看起来顺畅而风光,但光环和鲜花背后艰辛曲折的故事几人能知?艰难岁月苦苦坚守的心情何人能解?我和他自1944年在延安结婚至他去世,66年风风雨雨一起走过,虽各自为事业而奔波,但彼此心心相印,深情相依。斯人已去,思念日切,一直想写一篇文章以示纪念,但忆及往事往往情不自禁,难以下笔。在黄华去世一周年前夕,终成此文,谨以此表示深切怀念。
延安喜结良缘
我是浙江杭州人,我的父亲何思敬(笔名何畏)早年留学日本,喜欢阅读有关社会主义的书籍,受日本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影响甚大。我的母亲是日本华侨,从小在日本长大,毕业于日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我1926年7月出生在日本,不到一岁就随母亲回国。1927年初,父亲受广东国民政府邀请到中山大学教书。回国不久,就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932年,父亲在上海毅然加入处在困境之中的中国共产党。1935年,因单线联系的波兰同志被捕,父亲失去和党组织的联系。父亲是进步教授,口才好,演讲能力强,常常宣讲革命道理。他的课很受欢迎,以至很多学生挤在教室的过道里站着听。1936年初,中山大学校长怀疑父亲是共产党员,准备逮捕他,父亲逃到香港才躲过一劫。
1937年5月,蒋介石在庐山举行抗日座谈会,邀父亲参加。父亲一腔爱国热情,欣然前往。不过,父亲离开香港后很快发生七七事变,形势急转直下,他来到武汉,跟周恩来、叶剑英等住在八路军办事处,很快武汉失守。1938年初父亲就奔赴延安。父亲走后,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没有生活来源,生活拮据。虽然后来党组织每月提供50港元,够我们基本生活所需,但母亲觉得并非长久之计,和父亲商量后决定全家投奔延安。
1939年12月30日,我们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延安。到延安后,我首先到边区师范学校学习,不久转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初中部,后又转到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父亲懂四国外语,英文、德文、日文很好,法文也不错,但是不懂俄文,而他恰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感兴趣,所以就让我学俄文,将来好翻译苏联哲学著作,帮助他进行研究。我只读了几个月,抗大三分校就搬迁了,俄文大队也随之结束。不久,我又转到中央军委底下的俄文学校,一些从苏联回来的干部给我们当老师。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培养一批俄文干部,以备苏联向日本宣战时当翻译。后来俄文学校又设了英文系,变成了外语学校,但我依然主攻俄文。我在俄文学校4年,但实际上学习时间并不长,中间两年主要搞整风和审干。在审干运动中,除了马列和我,其他同学都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不再让他们学俄文。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时,我和朱总司令的姨侄女贺高洁是同学,关系很好,所以经常到朱总司令院子找贺高洁玩,这样就与朱总司令和康克清同志熟悉了,同时认识了黄华。刚开始,我对黄华不大了解,只知道他是大学生,懂英文,还在学法文,是朱总司令的秘书。他具体干什么我不太清楚,只偶尔看见他给朱总司令收拾文件、帮着搬椅子回窑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