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者对河北的经济统制和掠夺(6)
(七)强种鸦片,毒害人民
日本侵略者在热河和察哈尔一些地方强令种植鸦片,在河北城乡贩卖烟毒,在一些大中城市开设烟馆,对河北残害之深,令人发指。
1、设立机构,强化统制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就在本土种植鸦片,每年出口70余吨,私运中国各地,东北和热河是重点地区。日本在承德等地设立贩卖和制造鸦片的组织,大肆贩卖鸦片、海洛因。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前,伪满洲国务院指令组成“承德鸦片工作班",随同日军行动。日军攻占承德,承德鸦片工作班进驻承德,组成“热河禁烟特税局"。5月15日,与伪热河省公署成立的同时,组成了伪“热河临时禁烟指导局”,为伪省长直隶机构,由伪热河省总务厅长中野琥逸(日本人)兼局长。伪省专卖署署长竹内元平(日本人)兼副局长。下设两课四股,各县设分局。伪县长和警察局长兼正副局长,县公署警务局职员也是禁烟分局职员。各区(后改为村)也建立了相应机构,直接管理农民种植罂粟和征税等事宜。1942年,伪省公署单独设立烟政厅,县公署设烟政科,全面管理罂粟种植、鸦片收购、专卖、缉私等。
在伪蒙疆,1937年1月伪蒙疆政权公布了“鸦片业务指导纲要”,规定政府暂不直接收购鸦片,蒙疆所属的各“自治政府”组织鸦片公会专卖,政府只是征税。由此1938年的鸦片生产得以扩大。
2、强迫种植罂粟
鸦片工作班到承德后,一面建立机构,一面拟定《种烟简章》,到处张贴布告、标语,散发传单,宣传种大烟的“好处”蒙蔽群众。
在日伪统治13年间,自始至终强迫热河省全省种植罂粟。日军侵占热河初期,管辖承德、滦平、丰宁、围场、隆化、凌源、凌南、平泉、青龙、兴隆等20个县和鲁北、天山、林东3个设置局。全省耕地约1253万亩,1933年,指定种60万亩,实际种植31万亩(统计上报数);1934年,种63.4万亩;1935年,划出朝阳等3县,种40.6万亩。1936年又划出6县,日伪仍确定热河的全省种植罂粟。1933年至1 937年间,热河种植罂粟占伪满比重情况是:1933年,种植318092亩,占46.8%;l934年,种植63479l亩,占48.8%;1935年,种植406609亩,占50.2 %;l936年,种植497502亩,占63.5%;1937年,种植778153亩,占70.1%;1938年,热河全省63.1万户,被指定种烟的有39.8万户,占60 %,种烟54万亩。1939年至1 942年伪满的大烟种植集中在热河和兴安两省;l939年,72万亩;l940年,56万亩,1941年,50万亩,1942年,36万亩。其中,兴安西省稳定在五六万亩,其余均为热河种植。(1)日本侵略者不仅在伪满所辖的热河强迫种植罂粟,而且在其他沦陷区也强迫种植。据国民党政府粮食部调查处1945年8月的资料披露:“敌寇在敌我势力接触之游击区,概划为无粮地带,强迫农民种植罂粟,或蓖麻。于无粮地带如发现有种植粮食者,皆予铲除,并受严厉惩罚。敌伪强迫种植罂粟之地区东北、蒙疆、华中、华南、华北各处均有。而以华北种植为最广,估计约达62万市亩之巨。”(2)日本在蒙疆每年指定种植鸦片面积超过100万亩。(3)
1940年以后,由于长城沿线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日伪在这个地区制造了大片“无住禁作地带”,种烟的耕地减少很多。日伪为弥补不足,加紧在其它县增加种烟面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把鸦片生产纳入战争体制。l943年,在东京召集鸦片会议,要伪满和伪蒙疆增加鸦片生产,以承担日军占领区的鸦片供应任务,热河首当其冲。热河当时已由23个县减少到7县、6旗,不仅要恢复原来罂粟种植面积,还要扩大,指定种烟64万亩,实种59.67万亩,种烟户39.8万,户均1.6亩。1944年,种植63万亩。围场县种烟户44220户,种植124700亩,户均2.82亩。不仅农村所有好平地都种上罂粟,而且在城镇的菜园和家庭院落也被强迫种植罂粟。(4)当时伪蒙疆所属的崇礼县,1940年开始大量种植,全县仅6万人口,竟种植46000余亩,而且均为中、上等水地和旱平地。(5)
3、垄断鸦片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