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她们在打击日伪军和抗击国民党顽军的斗争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两军之间是如何进行协作的呢?本文拟对此做些探讨。

  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在华北、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相互呼应

  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也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八路军在组建完成后,迅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到1940年底,已在华北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 ,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消耗和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对日军造成严重威胁。新四军主要是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到1940年底,已先后开辟了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豫鄂边等根据地。虽然八路军主要战斗在华北、新四军主要战斗在华中,但在战略上相互呼应。如八路军在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发动的百团大战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日军在1941年初不得不将在华中的第十七、三十三师团调回华北,从而减轻了华中战场的压力。皖南事变发生后,八路军也做好了随时配合新四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1944年夏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三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中说:“八路军在华北的坚持对新四军有掩护作用,正如苏中、苏南的坚持对华中全局有支撑点的作用一样。”

  在政治上,八路军和新四军也相互呼应。如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还都典礼,并就任代“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伪职时,全国震愤。4月15日,八路军和新四军联名发出讨汪救国通电,声讨汪精卫集团卖国投敌的滔天罪行,向全国人民表明了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抗战 到底的决心。

  正因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形成了战略呼应,国民党当局在1940年10月19日,强令在大江南北活动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地区,并要求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但就在新四军北移途中,国民党当局于1941年1月6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诬称新四军为“叛军”。此后,新四军不再接受国民党军队指挥,在华中的八路军也部分改编为新四军,并在大江南北同时展开,相继开辟了淮南、淮北、湘鄂赣边、浙东等抗日民主根据地,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协作关系。

  八路军、新四军共同开辟了一些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新四军除在战略上相互配合外,还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共同开辟了一些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主要在华中地区。早在1938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5月21日,中央书记处在致朱德彭德怀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八路军今后发展,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就在广阔的华中战场上共同奋斗,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

  首先开辟的是皖东北地区。它是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共同开辟的。1939年8月,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张爱萍任处长。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该地区成立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以张爱萍为书记,初步实现了皖东北地区党和军队的统一。

  其次是苏北地区。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率中原局到皖东后,认为苏北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苏北发展,并向中央建议调新四军第六支队、部分在山东的八路军及江南的新四军合力开辟苏北。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1940年2月,要求陈毅猛烈发展苏北;3月16日,又指示彭德怀,应将斗争中心移到淮河流域;21日,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应迅速增援新四军。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新四军在东台以北的白驹镇狮子口会师。这就形成了新四军、八路军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为统一指挥华中地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1月12日,中央书记处同意刘少奇的建议,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17日,该指挥部在海安西寺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在叶挺未到江北前,由陈毅代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