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洪(原名周崇和)1920年出生于广西合浦县廉州镇一个工商业主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正在合浦县廉州中学读高三的周崇和,带领同学向校长呈文提出成立“战事服务团”。周崇和与同学们的请求,得到国民党第八行政区党部的批准,“廉中学生抗战服务团”正式成立,周崇和任团长。17岁的周崇和自此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并于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周崇和考入广东勷勤大学法商学院。但他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放弃大学学业,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开始了戎马半生的岁月。

  穿越日军封锁线,琼州海峡历风险

  1940年3月,周崇和接受南路党组织的任务,张贴和散发《十八集团军致国民党中央通电》宣传单,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在爱国将领张炎的多方周旋及党组织营救出狱(南路革命历史上的‘周文事件)。同年7月,周崇和被中共南路特委派遣到海南岛参加琼崖抗战,并改名为罗文洪。7月中旬的一个午夜,罗文洪与李振亚、黄超(李振亚的爱人)、黄荔容、张瑞民(琼纵地下交通员)5人从徐闻县龙塘镇一个小港口登上一艘小帆船,冒险偷渡琼州海峡,在临高县昌拱港登陆。他们乘坐的这条小帆船同时装载了中央运送给中共琼崖特委的大电台、药品及印刷用品等物资。

  罗文洪到琼崖不久,国民党琼崖反共势力发动“美合事变”。面对危情,琼崖特委决定撤出美合,并同时成立“中共美合根据地留守处特别支部委员会”,由罗文洪负责带领18位留守成员寻找收容在突围中失散的同志。罗文洪率18位留守成员,在数日内先后集拢收容了40多人,留守处就此成为60多人的大单位。在与特委总部失去联系的三、四个月的时间,罗文洪带领留守处的同志坚持敌后斗争,完成了特委交给留守处的各项任务后,安全撤回琼、文根据地。

  1941年7月下旬,冯白驹委派罗文洪到南路采购军需并向南委汇报琼崖抗日斗争情况。与此同时,特委还派陈实同志到广州湾办事处向海外琼侨开展宣传工作,并由海上交通员郑菁华护送他们渡海。

  此时,日军对海南沿海渔村颁布禁令,严禁任何船只渡过琼州海峡。但日方允许渔民在军舰的监视下,在近海捕鱼。罗文洪、陈实和郑菁华乔装来到演丰乡东港寨一个“半岛”渔村。渔村的海滩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是沿海游击战争良好的隐蔽场所。晚上,罗文洪、陈实、郑菁华三人和乡干部一起在红树林的船上歇宿,等待偷渡时机。时值夏秋交替,海面上的西南季候风,对渡海最为有利,但如何躲过日军的巡逻舰,则是最大的问题。

  7月28日,由于刮过一场五、六级台风,时机来了。地下交通员从铺前港送来情报:当天晚上,全体日军集中在铺前镇看戏,所有据点周围及港口码头上的岗哨由伪军负责。乡干部与罗文洪等人当即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夜渡琼州海峡。入夜,天清月明,罗文洪等人登上一艘小渔船,从曲口启航向铺前镇港口驶去。渔船靠近铺前港时,远远地看见戏台上的汽灯亮光。渔船徐徐驶进码头。“什么船?要开到哪里去?”伪军哨兵发出呵斥声。船老大和海上交通员郑菁华巧妙地与伪军哨兵寒暄周旋,渔船顺利突破日军海岸封锁第一关,避开日军舰巡逻区,绕过琼州海峡的急水门——木兰头,再转向硇洲岛方向沿着雷州半岛以东的海岸线航行。次日上午,罗文洪等人在广州湾西营顺利登陆。

  交通员郑菁华带罗文洪、陈实来到一间偏僻的民房,这里是琼崖特委驻广州湾办事处的新址。罗文洪向办事处负责人张刚传达了琼崖特委关于采集军需用品的决定。但张刚表示近年来办事处的经费已有困难。经商议,他们决定从两个方面完成特委安排的任务,一是商请南路特委帮助采购、运输;二是积极多方筹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