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什么关系

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总觉得是些高大上的事儿,而实际上,那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干得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那些事发生在欧洲的14-17世纪,大约是中国的明朝和清朝初期。文艺复兴以向古代文化致敬的名义,由意大利人率先开展,是一场反神学的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德国人马丁·路德领导的,说相信上帝就可以得救,其实质是帮助民众摆脱教皇的欺压。

文艺复兴配图

文艺复兴配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发生在资本主义萌发刚出现的时候,都反封建、反教会,对人们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里的人和作品可是大大有名,但丁的《神曲》、薄丘伽的《十日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些作品追求自由平等,散发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而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因为教皇要筹钱盖教堂,所以大量出售“赎罪券”,宣扬出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推销者告诉顾客,他投了钱,他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了炼狱的火焰,可他父亲的右腿还在火里,让他继续加钱。顾客回答:“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有所不同。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强调以神为中心,说人们可以避开教会直接跟上帝对话。文艺复兴借助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而宗教改革借助的是《圣经》的原始教义。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文化领域,促进了后来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宗教改革扫荡了封建势力,属政治领域运动。

揭秘德国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最开始发源于德国。之所以宗教改革始发于德国与德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有很大关系。德国经济发达但过于分散,导致政治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德国的皇帝没有实际的权利统治各诸侯国,而且也一直受控于天主教的罗马教会统治。

宗教改革配图

宗教改革配图

罗马教会的主要财政来源就是源于德国,当时罗马教会计划设立一座教堂,所缺乏的资金,则是以“赎罪券”的名义在德国搜刮来的。这一举措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识破教会阴谋的马丁·路德在德国卡斯尔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抗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这一恶行。这一举动,也标志着德国宗教改革的开始。

在《九十五条论纲》中,他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罪。”以此阐述他“因信称义”的宗教观而非罗马教会的“因行称义”,群众用钱购买的,并非是赎罪券,而是罗马教会愚众的骗局和贪欲心。

德国宗教改革的浪潮愈发激烈,马丁·路德的理论在德国引起极大反响,有识之士纷纷站起来拥护支持马丁·路德的理论。并且,马丁·路德的学说也直接影响到了德意志农民运动,德意志农民纷纷起义破除封建。单一教会统治的宗教也在此慢慢出现瓦解,教会独裁的局面也在人们渐渐开化和进步的思想中遭到冲击。

宗教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有力的推动了德国宗教改革的进行。作为先驱者,他本人树立了十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努力掀起宗教改革的浪潮。马丁?路德对原始基督教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神学方面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大学任教的时候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很多年轻人,那么,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呢?

宗教改革配图

宗教改革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