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诗栋,祖籍海口演丰镇,1922年出生于越南建江省云中村(即越南的海南村),为了反抗法国歧视华人的政策,1935年奉父命回国就读于演丰岐山村小学。1938年6月参加革命,并受冯白驹亲点担任交通员,不久任演丰乡儿童团团长。“九一八”事变,他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军的斗争中。1939年3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演丰乡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1940年6月参军,加入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北出琼文,东击琼东,中到五指,西进昌感,南下天涯,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上百场。曾荣获“全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全国解放奖章”、“华南解放奖章”、“海南解放奖章”等四枚。9月2日,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这位93岁的老人回忆了那段血与火交融的抗战岁月。

  林诗栋1940年6月参军,加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北出琼文,东击琼东,中到五指,西进昌感,南下天涯,经历的大小战斗有上百场。曾荣获“全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全国解放奖章”、“华南解放奖章”、“海南解放奖章”等四枚。9月2日,正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这位93岁的老人回忆了那段血与火交融的抗战岁月。

  因为故乡我回来了

  二十世纪初叶的满清政府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不断。对外经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被列强大肆瓜分。国内军阀混战,所谓的“士绅”横行乡里,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即使是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也不例外。就像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一样,为避战乱,一批批海南人漂洋过海“下南洋”,我的父亲林德升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父亲德升出生在海口演丰岐山村。在记忆中,父亲个头很高,武功很好,而我从小就跟父亲习武。那些年战乱不断,到乡下抓人当兵的事不时发生。见此情景,16岁的父亲(1900年)就自己做主与外村人签下当“猪仔”的三年契约闯荡南洋,来到了越南建江省云中村的胡椒园打工。经过多年奋斗,父亲终于积累了一笔财富,并和祖籍是文昌的母亲结婚。

  我是家里的长子, 6岁读私塾,开始学越南文、法文,两个月后又改读中文。学校教中文的林老师是在琼崖参加过革命的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琼岛,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杀,他就到云中来投靠亲戚。课余时间,他经常给学生讲海南的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我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我在越南就知道中国共产党,海南有个冯白驹。7岁我就帮父亲记账,8岁父亲就开始带我走南闯北做生意,甚至还让我独自出外闯荡。那时的东南亚,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有海南会馆,我依据会馆的便利,经常到越南的西贡(今胡志明市),泰国的曼谷,柬埔寨的金边、吴哥窟等地帮父亲收钱送货。这些经历,也练就了我天不怕、地不怕、爽朗活泼、善于交友、灵活处世的性格和经验。

  1935年,法国殖民政府颁布了对华人的歧视政策:禁止中国人学华文;强制华人家庭的男孩满16岁就要去当雇佣军。由于娘家的小舅子在殖民政府里任职的,他们都极力主张父亲送我到法国巴黎读书,将来学有所成发展家族事业。父亲被迫在我是去巴黎还是回国之间做出选择。对祖国近乎痴迷的爱让父亲最后做出抉择,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我的孩子不能做不懂中国话的番仔。”决定将我送回国读书,学好中国文化。

  那年我只有13岁。

  干革命就要不怕死

  回到演丰岐山村小读书后,我当时学习很好,是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