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联合抗日则死

  海外侨胞早年出洋打拼,历经艰难困苦,甚至孤独地死在异乡。为了抱团取暖和壮大势力,各种侨团侨社应运而生。同姓、同乡、同行、同教、同思想,各国华侨社团共计约3500余个,相互之间有差异有矛盾,犹如千百条不同流域和流向的河溪。

  然而,遥远的中国传来炮响,打破了这种社团的平衡和平静。“日本侵略,山河变色。军阀割据,各省称王。列强瓜分,侵占海港。”在纽约市唐人街美国华裔博物馆里,这一段中英文歌词让我们恍如置身于那段悲伤岁月,感受到侨胞对家国苦难的牵挂和愤恨。

  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力挫日军。其中,200多位华侨组成华侨抗日救国义勇军也直接参战。海外侨胞闻讯无不热血沸腾,备受鼓舞。他们看到了希望,开始有组织地积极行动起来,在各国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开展援助抗日的活动。这期间,团结一心渐渐成了越来越多侨胞的心声。当时的华文报纸《纽约商报》评论有言:“……在国内则入室有人,留海外则求生无地,处于今日之中国民众惟有两途: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联合则能抗日,不能联合则只有降日。”

  随着抗日形势日渐一日的紧张,海外侨社日渐抛弃各种成见与隔阂,整合社团力量,来支持中国的抗日。1934年4月,抗日名将蔡廷锴周游欧、亚、美、澳等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更是侨团团结的一次大行动。台湾旅美学者刘伯骥写道,当一路上宣传抗日的主张、控诉日寇罪行的蔡将军到达美国,纽约侨领司徒美堂亲自向各大城市的安良堂布置保安任务,并会同其他侨领联合组织欢迎活动。纽约各界侨胞组织了盛大欢迎大会,3000余人在码头迎接,空中还有3架飞机盘旋,蔡廷锴和侨胞们分乘300余辆汽车前往会场。那种阵势不仅令每个侨胞激动,也令其他族群人士感动。

  这一情景,记者在纽约得到印证,洪门致公堂仍保存着蔡廷锴访美时的老照片。侨胞陈美嫦女士给我们出示其父亲、衣联会元老陈金坚收藏的旧报纸,均有各大侨团“迎蔡”轰动场面的详细报道。这些海外华社对待抗日英雄的表现,显现出海外华侨社会对抗日的态度已经高度趋于一致。

  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为例,它汇集了东南亚所有各帮派、各行业、各团体组织,领导成员有侨领、社会名流、记者、教师和基层群众的代表。美国旧金山的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既有国民党右派参加,也容纳了美国共产党华人部、万国工人保险互助会三藩市分会等左派团体的代表。

  有军事专家分析,中华民族近代史为何如此屈辱,除了制度的原因之外,就是民众如一盘散沙。唯抗日战争,海内外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是中华民族命运的绝地重生。

  五大洲华人结成抗日救国团体

  欧洲也是法西斯肆虐的另一个地区,而侨胞们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仍然开展支持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七?七”事变前,英、法、德、荷、比、葡、瑞士等国,以首都为中心的全国性的华侨抗日救亡组织已经建立。

  1937年“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美国纽约后仅仅几个小时,在侨领司徒美堂等爱国侨领动员下,所有华侨社会团体联合建立了统一的华侨救亡组织――纽约华侨救济总委员会。

  美国当时最大的华侨抗日团体还有三藩市(旧金山)的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芝加哥华侨救国后援会。前者直接统属的分会还有47个,遍及美国西部,甚至延伸到墨西哥、中南美洲300余处大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