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牺牲将领:曹国安
曹国安(1900—1936),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曹国安,原名于德俊,字哲名,曾用名于学韬,东北抗日联军战士。1900年12月17日,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一个农民家庭。他有两个姐姐、六个哥哥。1936 年12 月,日本守备队和伪警察大队进攻抗联第六师,曹国安带一部分队伍前往增援运动中,曹国安正在指挥战斗时背部中弹,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人物经历
母亲早逝,在姐姐们的照料下长大。五、六岁就开始随同一些小伙伴给地主放猪。1913年读私塾,1919年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二十二班读书,1924年冬吉林第一中学任教。1925年8月,考入山东军政大学。1928年春,又到北平毓文学院(亦称北平毓文大学)插班学习。1930年毓文学院毕业后,到绥远军队某部担任参谋长(化名于学韬)。1931年参加学运并于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回到家乡永吉县做兵运工作,参加组织抗日武装斗争。1932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总队迫击炮大队长,1933年打入伪军做兵运工作,4月下旬率迫击炮连起义,改编为红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迫击炮大队,任大队长。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三团政治委员。坚持辉发江以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1934年11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同年冬,率部转战长白山地区,曾击溃日伪军“讨伐”队一千余人。1936年12月20日,在临江县七道沟抗击日伪军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6岁。
人物事迹
13岁才被父亲送到本屯徐老先生的私塾里读书。成绩优异,徐老师免收他3年学费。1918年秋18岁干活挫伤脚脖子,养伤苦读知识大为长进。1919年,徐老先生把他介绍到吉林议会议长关锡山家当帮工。关锡见见曹国安聪颖机敏,认为他将来必能有所造就,于是自愿为他缴纳部分学费,送他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二十二班读书,于1924年冬毕业。为了筹集学费上大学,曹国安到吉林第一中学任教半年。1925年8月,他考入山东军政大学。1928年春,又到北平毓文学院(亦称北平毓文大学)插班学习。1930年毕业后,曹国安多次准备赴苏联留学,但均未遂愿。在校读书期间,积极参加爱国青年组织的学生运动,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很快地接受了马列主义,成为革命运动中的一员。从毓文学院毕业后,来到绥远军队某部担任参谋长(化名于学韬)。由于他思想进步,嫉恨黑暗的反动统治,暗中谋划率队起义,因而受到特务的监视,不久,他被迫潜回北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组织和领导北平大学生走向街头进行演讲,张帖标语,散发传单,参加反日集会,举行示威游行。10月间,曹国安参加了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代表团,呼吁南京政府实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恢复东北主权”的主张。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血腥屠杀。事实教育了曹国安,积极靠近党组织,不久,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春,曹国安和宋铁岩(曹国安的外甥)到东北做兵运工作。曹国安和宋铁岩到长春后,首先发展学友于克入党,三人组成兵运小组。回到家乡永吉县,加入了大干沟子、前搜登河和腰搜登河等村的地方大排队,进行抗日活动。这支队伍约有二、三百人,曹国安从中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准备把队伍拉出去,改造成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但因这支队伍成份复杂,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豪绅手中,最终计划没能实现。1932年秋,到榆树新立屯,与当地抗日救国会取得联系,介绍爱国青年张瑞麟加入抗日救国会. 曹国安在工作中了解到,驻防在乌拉尔街的伪铁道警备第五旅十四团迫击炮连,是旧东北军炮兵团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后,这支部队曾举旗抗日,后来被吉林的大汉奸熙洽收编,成为替日本侵略者效劳的工具。但士兵们有较深的抗日思想基础,如果能深入内部进行宣传鼓动,组织哗变,有成功的可能。曹国安把这一情况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党组织同意了他的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