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乌涌之战战况激烈:祥福率三省清兵血洒乌涌炮台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 乌涌炮台位于黄埔乌涌河与珠江交汇处的一个叫马涌围(现称沙围)的小岛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曾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斗。这场战役在中国近代史上鲜为人知,清军400多人和英军200多人在此阵亡,包括湖南总兵祥福,广东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及广西梧州协副将周枋等。
鸟枪与最先进的滑膛枪之间的对阵
1840年9月,道光皇帝将林则徐撤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琦善与英军私签《穿鼻草约》,内容是赔偿英国600万银元,割让香港本岛等。道光知道后甚为恼怒,下令锁拿琦善,宣布对英宣战。
1841年2月26日,英军攻陷虎门炮台后,即遣“摩底士底号”、“加略普号”等五艘战舰以及满载海军陆战队的“复仇神号”、“马达加斯加号”武装轮船,由荷伯特指挥,溯珠江而上,进攻广州。2月27日,英军抵达距广州城30公里的乌涌炮台对开的珠江水面。
乌涌炮台是土木结构的防御工事,沿马涌围南面一字排列,设有炮眼44个,架设大炮47门。而珠江上,有一条横江铁链,系着一艘架有10门大炮的沙船、一艘有34门大炮的“截杀号”兵船(用林则徐购买的洋船“甘米力治”号改装的)以及40艘水师船。主航道上浮着许多木排和满载沙石的沉船,用以封锁江面。
乌涌炮台原有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统率的广东、广西兵约700人驻守。之前,道光皇帝曾下旨抽调湖南、四川等地17000清兵到乌涌炮台加强守备。
湖南总兵祥福率领的湖南凤凰、永州、绥靖等清兵900人,于大战前一天率先赶到乌涌炮台。祥福率部从湖南日夜兼程赶往广州,用了整整47天。
琦善主政广州期间,为表示“和谈诚意”,撤除了珠江口许多防务。乌涌炮台虽有祥福率兵增援,防守兵力不算少,但交战双方的武器实力相差十分悬殊。英军战舰是大型的铁甲远洋舰队,七艘战舰共有大炮160多门,都是有效射程达1000-2000米的新式大炮,而海军陆战队使用的枪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枪。
清军用的大炮,只是射程几百米的国产土炮,步兵武器除鸟枪外,长矛、腰刀、弓箭等还在使用。而清军的水师船,也只是普通的木帆船。
祥福抵达乌涌炮台后,知道与英军硬碰火力是不行的,决定与英军打近身战。他连夜组织官兵和民夫,在小岛南面的滩头阵地上加挖了许多战壕,战壕内设有梯级,上下自如。他把不少步兵深藏于此。
第二天下午,英国舰队到达乌涌炮台前的珠江水面,派出“复仇神号”、“马达加斯加号”前来测量水深。
当船开到乌涌炮台的大炮射程内时,祥福毫不犹豫地命令开炮,几发炮弹打中“复仇神号”的蒸汽冷凝器。
英军马上调动“摩底士底号”、“加略普号”等五艘战舰开到离岸三四百米的地方,向乌涌炮台和“截杀号”兵船发射威力强大的圆弹、葡萄弹和火箭弹。
一轮火炮过后,乌涌炮台相当部分已被摧毁,岸上空无一人。于是,英军便放下舢舨数十只,载着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小岛南面滩头登陆。
埋伏在战壕的清兵突然跃起,向英军放枪的放枪,射箭的射箭,杀伤敌人不少。一些冲入战壕的英军,则被长矛、大刀刺死。英军的三次进攻被打退了。
湖南总兵祥福阵亡时仍抱着敌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