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军。

丁振军

  丁振军,原名丁凯,1913年生于河北省滦县西沱头。幼时上学,读至初中二年级辍学务农,曾任代课老师。

  1934年春,丁振军怀着一腔热血和远大志向,考入滦县高中速成学校。不过,进校后他才渐渐知道这所学校并非正规学校,是由随日军进关的汉奸李际春部下刘佐周开办的一所初级军官培训班。刘佐周为了培植亲信,招兵买马,以办学的名义搜罗当地青年,为其充当炮灰。

  丁振军不知底细,求学心切,竟中了刘佐周的圈套。正欲退学之际,有人找到了他。

  来者是中共滦县县委负责人毛树德和李明。他们受中共地下党的派遣,打入这个学校做党的工作。他们看出丁振军是位有志青年,向他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宣传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等革命道理。丁振军在毛树德、李明的引导下,很快接受了抗日主张,并积极参加了秘密抗日活动。

  不久,他们的秘密活动被人发现了。

  刘佐周下令拘捕了毛树德、李明、丁振军。党组织闻讯立即采取营救措施,将城内著名教师毕慰民老先生请出,刘佐周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只好以“行为不轨”之名,将他三人从速成学校开除。

  此后,毛树德、李明又将丁振军引荐给中共滦县县委书记赵玉清。

  一天,丁振军与毛树德、李明争执起来。

  “共产党哪儿有薪金?那是穷人的党。大家全凭自觉自愿地干。”李明说。

  “我不信!这个社会哪有这样的事儿!”丁振军固执已见。最后,他们只好求教县委书记赵玉清。

  赵玉清说:“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据我推测,共产党员不会有薪金,参加共产党都是自愿的,不是为了薪金,而是为了劳苦大众,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没有钱给党员开薪,不但不开薪,还要交党费呢!共产党的活动,全靠党员交来的党费和各界人民的捐助来维持的。”

  丁振军想:赵玉清说得真真切切,想必是个共产党。于是,他缠着赵玉清要求入党。赵玉清说:我不是共产党,我也没法让你入党,但是只要你认为共产党好,我可以托人给你介绍。

  后来,丁振军继续参加李明等人组织的秘密活动,表现非常积极,又有见地,赵玉清和李明便对他说了实话,并于1934年下半年吸收他入了党。

  当时,滦县吸收党员还不敢举行入党仪式。丁振军要求:请党组织一定为我举行入党仪式。赵玉清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丁振军入党后,工作更积极了。他按县委的要求,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经常深入到家乡附近的陈庄、姚庄、甄庄、毛庄、高各庄、田庄子、铁局寨、赵各庄、大门庄、港北等村,联络抗日积极分子,先后发展了张鹤鸣、张钧、张瑞珍、康海、康桂珍、李光宇、李光海、周殿元、周殿青、田荣、田义等加入共产党。到1935年底,滦县城西南和西北发展了大批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县委决定,以丁振军活动的大门庄和高各庄为中心,成立县委属下的第一个农村区委,丁振军以区委的名义领导大门庄党支部和高各庄党支部。同时,他还被吸收为中共滦县县委委员。

  1936年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期间,曾到河北整顿省委,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滦县党组织的工作重点从城内转向农村,县级党组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丁振军在发展滦县党组织方面立了首功。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丁振军忙得不可开交。他被中共京东特委任命为特派员,到稻地一带发展党组织和抗日游击小组。9月,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成立,他参加了分会,并作为滦县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多余屯召开的冀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是年冬末,为支援活动在迁安的华北抗日联军冀东游击第一支队,赵玉清与丁振军按照特委的指示,从滦县抽调14名抗日骨干补充到支队。有人提出要保存滦县的武装实力,丁振军坚定地说:“支援一支队就是保存实力的根本,我们应当派最勇敢的人,最好的枪去参加”。

  1938年6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田家湾子召开会议,决定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

  丁振军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他将自己的名字丁凯改为丁振军,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党创建军队,打击日寇,保卫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