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拥天时地利人和 为何三年就被朱棣打垮
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次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史称“靖难之役”。在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这场 “世纪大战”之初,建文帝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网络配图
从天时上看,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大明帝国的合法统治者。不管朱棣对他有多大的不满、多深的仇怨,都不能否定这一点。因此,朱棣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意思是说,皇帝身边出了坏人,我来帮皇帝清除这些坏人。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揭竿而起、宣布造反。虽然“靖难之役”本质上就是造反。从地利上看,建文帝拥有天下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是国土、财力还是人力,都远远超过朱棣。就以军队人数而言,建文帝可以轻松调动50万人大军,而朱棣出征时只有区区数万人马。
从人和上看,建文帝手下拥有众多能征善战的名将。虽然朱元璋杀掉了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功臣名将,但建文帝还有“四大天王”,即朱元璋养子平安、平燕大将军盛庸、山东布政使铁铉、徐达之子徐辉祖。其余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也是一时之选。相比之下,朱棣可供选择的文臣武将就屈指可数,不得不依靠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一个坐镇北京,一个冲锋陷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