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 僧格林沁墓地在哪里
介绍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这个问题要从1860年说起,在天津和大沽口失陷后,咸丰帝派桂良向英法联军乞和,但谈判并没有成功,英法联军随即向北京进犯。
僧格林沁画像
僧格林沁表示当奋力截击,9月18日联军发动攻击,蒙古骑士战马遭遇敌军炮火后纷纷溃退,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利用八里桥灌木丛林构筑了一系列的战壕并针对东西南路联军作出了作战部署,21日上午英法联军发动对八里桥守军的攻击,蒙古骑兵因为依然使用长矛等冷兵器顽强对抗敌人的炮火冲击,清军遭到重大伤亡,僧格林沁试图分割敌军阵势从而歼灭敌军,但因南路胜保部溃败而未能成功。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从这里就可以窥出,清政府在和战决策上犹豫不决,僧格林沁指挥部署也存在不足,在敌军主攻八里桥时迎战的是薄弱的胜保部,致使清军在开始就损失惨重,其次是清政府一再强调包抄敌后作战,但僧格林沁对此并没有给予重视,不仅没有绕到敌后,反而将马队派到正面对敌,最终败于敌军的猛烈火力下。
再者,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在敌军的车轮战包抄战后逐渐失去了作战信心,在战斗最激烈之时自乘驴车撤队而逃,致使军心涣散军队土崩瓦解,另一点在这场战斗中,清军无论是在军队质量、武器装备上,都不占据优势,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这一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僧格林沁墓地在哪里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在高楼寨被诛杀,终年55岁。清政府为僧格林沁以亲王宏大规格举行了葬礼,赐谥号“忠”,并绘像紫光阁。
僧格林沁墓
公元1865年7月,一队扶柩北归的清军从北京城出发,最终目的地是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殓载的就是晚清名将军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墓选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吉祥地,就在科尔沁草原上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山脚下三丈多高的碑楼耸立,楼里面铺着青石地,内中端坐一硕大赑屃,头颈高高昂起,眼睛外瞪嘴巴张开,似乎有向前匍匐之势,身上驮的就是同治帝亲笔题的青石盘龙碑,碑高大约一丈七尺,碑首刻着圣旨二字,碑文也是由同治帝亲笔书写,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辅成,全文共有310字,主要记录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如今僧格林沁墓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在巴虎山的半山腰上,两只石狮子脚已经歪跛在一侧,狮子的前腿也被砸裂,陵园也成了一片玉米地。不仅僧格林沁墓被毁,就连与之相距不远的他的儿子和孙子陵墓全都被毁。后来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白先生,不断动用人力物力将散落在山上的僧格林沁墓的石狮子修复,并一批批搬下山,重新安置在山下的碑亭前。僧王祖孙3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却寸骨无存,实在令人叹息。
僧格林沁后代有哪些人
僧格林沁后代中第一代是他的儿子伯彦讷谟,但自从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里的王爷就少有作为,大多时间都以养花鸟虫草消遣时间。
僧王府旧照
僧格林沁后代中的第二代是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在僧格林沁丧期已满的同治五年,清朝皇室就将同治帝皇叔年仅6岁的女儿指嫁给了尚且年幼的那尔苏,这也是赐予为维护清朝统治捐躯的亲王及其后裔的特殊奖励,虽然此女在被指婚后的一个月去世,但还是为僧王家族后来的子孙留下了一些便利,一直到宣统帝退位,整个家族并没有覆灭,依然在朝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