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岛海战尾炮退敌真伪:方伯谦和丁汝昌伪造了这一说法
丁汝昌、方伯谦 虽然中国在丰岛海战中惨败,但清军英勇抗敌,其中的“尾炮退敌说”更是振奋人心,但这一说法的真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济远号航海日志、方伯谦和丁汝昌的报告、日方的相关资料以及英籍洋员哈富门的回忆录,我们发现,所谓“尾炮退敌说”很有可能只是一场骗局。
济远号航海日志以及方、丁的报告
济远号究竟有没有尾炮攻击,其航海日志应该是最为权威的资料和证据。在7月25日济远号的日志里如是写道:“十一点,见倭船又来追赶。十二点,赶到,在我船之左。我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处,击伤倭船,并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我船舵楼已坏,故亦不追赶,定向回威”(《李鸿章的海军检阅日记及军舰定远的航海日志》)。
济远号返回威海后,方曾直接给李鸿章发了电报,叙述了海战经过,内容大同小异,但都描述了两个事实:1、济远对追击的日舰开尾炮还击;2、4炮击中日舰要害,并击毙日军提督。
第二个证据是4天后,海军提督丁汝昌正式发给的报告称:“济停炮诈敌,彼欲驶近拟擒我船,济即猝发后炮,一弹飞其将台,二弹毁其船头,三弹中其船中,黑烟冒起,'吉野'乃移逃,四弹炮力已不及矣,查却敌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国成为功魁,余帮放送药送弹之人亦称奋勇”(《丁汝昌集》)。丁的报告除了肯定方的报告外,补充了两点:1、被尾炮击中的是日舰吉野号;2、尾炮退敌的功臣是水手李仕茂、王国成等人。
济远号航海日志、方的报告、丁的报告,3个证据似乎已经明明白白地证明一点:尾炮退敌是存在的。但遗憾的是,这3个报告都无法让人信服。
首先对“尾炮退敌说”提出质疑的不是别人,正是北洋大臣李鸿章。李在给丁的电文中明确质疑:“一炮如此得力,果各船大炮齐发,日虽有快船、快炮,其何能敌?”(《丁汝昌集》)。
作为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李鸿章无疑是清醒的。济远舰的主尾炮是150毫米的旧式架退后膛炮,而吉野号是日军第一游击队的旗舰,排水量4150吨,舰长109.73米,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定远舰,如此一艘先进的军舰竟被济远号这样一艘老式军舰凭一门尾炮击退,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何况半个月之后,吉野号又活跃在大东沟战场,如果被尾炮击中要害,这可能吗?但李鸿章并未对此深究,因为他还要忙于迫在眉睫的大战,只是查明了一件事:根据驻日公使汪凤藻的情报:尾炮并未击毙日军提督。李鸿章的怀疑也仅仅是到此为止。
日方的相关资料
要证明尾炮退敌真伪,还有另一方面的证据,那就是日方的相关资料。
尽管国内对甲午战争的直接证据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太多,日本方面的证据显得就详细多了。甲午战后,日本对日军联合舰队对舰队的相关资料作了汇整,编纂了一本《联合舰队出征报告》,其中提到了丰岛海战吉野号受损的记录:
第一次、一颗炮弹在吉野舰舰首右侧数十米处的海面上爆炸,飞溅弹起的弹片将吉野桅杆上的斜桁和一些信号绳索打断。第二次、一颗150毫米口径的炮弹打在海面上后跳起,从吉野舰右舷穿入,击碎了一部发电机后,穿透穹甲甲板,坠入轮机舱,但是并未爆炸。第三次、一颗炮弹落在吉野舰后部飞桥附近的海面,弹起的弹片击碎了飞桥上用来存放望远镜的箱子。另据该报告记录,在这三次中弹之外,还有几发炮弹落在舰首、舰尾附近的海中,未造成损害。(《交战中敌弹造成的损害报告》日名“交戰中敵彈ノ為メ被害報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