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出于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括,这似乎也成了他在历史中的代名词。赵括因为长平之战的惨败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他一人背负了赵国衰败、五十万将士生命的责任。对于这位生前位高权重的将军,赵国却无人为之立传,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也略过了他。

首先,看看赵括纸上谈兵这一故事。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奢因为受到平原君举荐而得到赵王的重用,主管全国斌税,后又解瘀与之围,大败秦军。因此,赵奢与蔺相如、廉颇成为赵国的三根顶梁之柱,可谓是举足轻重。赵括出身名门,自幼就熟读兵书,对军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少年时代即随父亲出战。少年赵括曾献计帮助父亲赵奢一个月之内攻下了赵军久攻不下的麦丘。公元前270年,赵括运用反间计,成功地解救了瘀与地区,因此扬名。尽管如此,在公元前 260年长平之战爆发之始,赵括也没有任何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在军队中他更多地扮演了军师的角色。公元前260年,秦王命王龄进攻韩国上党地区,并且顺利地占领该地区,但是上党地区早在两年前已归属于赵国,此次秦进攻上党,赵孝成王就派名将廉颇出战,廉颇驻军长平,与秦军交战,采取了自己不擅长的消耗坚守战略,秦军不断吞食赵军,完全占领了上党地区,这对赵国都城邯郸十分不利。因此,赵国内部出现了混乱,不断有人提出建议,换下廉颇。最终,赵王听取乐毅的建议,由赵括取代廉颇,对战秦军。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终,赵括突围不成,战死长平,四十余万赵兵尽被坑杀。

综上,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赵括虽然有跟随赵奢出征的经历,但是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带兵打仗的经验。虽有谋略,但是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以前大大小小的战役之中,他都没有机会得到重用,大多数战功只是靠“军师”而得来的。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赵括上阵打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二、赵军在经过长久的持久战之后,早已疲惫不堪。赵国虽然强大,但已经不是赵武灵王时候的赵国了,在经过了赵惠文王策划的“沙丘之乱”之后,赵国的国力也在逐渐地削弱,此外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导致大量人才被埋没,这其中也包括赵括。赵国的实际情况,根本就支撑不了长久的消耗战,加上廉颇的消耗,让赵括上任之后,除了速战速决以外,更无任何选择。

三、赵括上任以后,大量修订军纪,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这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是赵括经验不足的表现。临阵易帅,就给将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双方要形成一种新的战斗力,需要一段相当长的磨合期,这样的临阵改革只会带来更多弊端。

四、这点是最能直接证明赵括是否是“纸上谈兵”的关键,即赵括在战役之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当时秦军在西,赵军在东,秦军以西是河水很宽很深的泌水,赵军以东是河水很宽但水浅的丹水,两军之南是太行、王屋山脉,北面也是太行山的山脉,整个战场由山脉和河水组成了一个矩形。但是,南面的山脉已由秦军所占,北面的山脉为秦赵共同占有。因此,无论是哪支军队要全身而退,都只有选择水路,要么是渡过丹水,要么是乘船渡过沁水。赵括决定派晋阳赵军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赵军,控制沁水西岸一带,再向西进攻秦军,配合自己的大军东西夹击秦军。但是,赵括没有想到的是,沁水西岸的赵军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命令,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当赵括大军一路追随不断向西撤退的秦军至沁水河东岸时,不但没有消灭秦军,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之中。最后秦军骗降赵军,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四十万大军终因力竭而败,赵括自杀殉国。其实,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秦国虽然胜了,却也因为赵括的殊死反击而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回国。

赵括在战争中的确犯了一些错误,错误的原因在于其经验不足。但是深纠其因,也是由于赵国国内权臣舞弊,人才得不到重用有关。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并不是“纸上谈兵”,失败也是现实所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