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赵紫阳(1919年10月-2005年1月17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1938年,赵紫阳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又历任多项重要职位,为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赵紫阳被撤销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2005年,赵紫阳逝世,遗体于八宝山火化。

人物生平

  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在滑县第一高等小学、开封第一中学和武汉求学。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学习。曾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豫北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

  1940年6月,任中共豫鲁冀边区第二地委(后改为第六地委)书记。

  1943年,改任中共豫鲁冀边区第四地委宣传部部长。

  1945年8月后,任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7年秋,率地方部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南下,任中共桐柏区党委副书记兼桐柏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1949年3月,任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兼南阳军分区政治委员。

  1949年10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秘书长、农村工作部部长、副书记等职。

  1960年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曾兼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第三政治委员。

  1971年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1975年10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78年2月~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79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增选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0年2月23日~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增选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0年3月27日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赵紫阳负责经济方面的工作,担任财经领导小组组长;

  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

  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决定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由赵紫阳接任;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1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发言,提出关于国际合作的五项原则:第一,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以及实行集体自力更生的一切努力。第二,按照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改革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第三,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根本目标和解决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紧迫问题,正确地、密切地结合起来。第四,发展中国家有权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发达国家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改革作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前提。第五,积极推动旨在改善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南北谈判,以利于发展世界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会议结束后,赵紫阳对墨西哥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1981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赵紫阳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1982年5月31日至6月5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

  1982年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