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为何选择在小城芷江受降?
接受侵华日军投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会放在湘西一隅的一个小县城?
“选在芷江受降,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认为,这是由其显赫的历史地位和雄厚的军事实力决定的。
“沅有芷兮澧有兰。”在湘西的群山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城,风雨桥横跨沅水,吊脚楼林立,这就是芷江,2000多年前因屈原的这句诗而得名。这个千年古城有“全楚咽喉,滇黔门户”之称,历史上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抗战时期,芷江是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地,又是大后方联系抗战前线的枢纽,区位及交通条件较好,湘黔、川湘公路交会于此。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停驻各型号作战飞机400多架,是赫赫有名的中美空军联队和飞虎队的大本营。
在空投常德、血战衡阳、空袭武汉等重大战役中,飞虎队屡创敌军。1945年2月25日,从芷江起飞的飞虎队战机轰炸日本东京,炸中防守严密的日本皇宫,日本天皇和皇室成员成了惊弓之鸟。日本皇室的尊严在日本人民面前完全丧失。抗战末期,飞虎队对平汉、津浦、粤汉、湘桂铁路,以及长江航道进行穿梭般轰炸,致使日军制空权逐步丧失,水路、陆路运输无法保障。
为了拔掉这个“眼中钉”,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制定了“战机作战”计划。1945年4月9日,强弩之末的侵华日军发起了芷江攻略战(我方称芷江保卫战、湘西会战)。
侵华日军集结8万余人的兵力,在第20军司令官板西一良指挥下,向湖南西部发起进攻,企图合围芷江机场,摧毁中美空军的战略基地,并一举占领湘西,威胁重庆,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
中国方面调集约20万人的兵力,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下,以陆军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为主力,在雪峰山东麓与日军展开会战。在中美空军支援下,中国军队利用制空权和雪峰天险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实施地毯性的打击,不断给日军以重创,最终收复了所有失地,击败了日军进攻。
巍巍雪峰山,日军滑铁卢
芷江保卫战(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战正面战场最后一次会战,历时近2个月,中国军队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歼敌2.8万余人,取得完胜。此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彻底停止进攻作战,直至战败投降。
巍巍雪峰山,日军滑铁卢。芷江保卫战被当时美国《纽约时报》视为“中日战争之转折点”。国内外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予以报道,芷江闻名遐迩。
美国投掷原子弹,苏军出兵东北。在同盟国一系列沉重打击下,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身份致电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本投降六项原则。
8月17日下午5时30分,冈村宁次复电蒋介石,派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少将为投降代表。
最初,中国战区受降地并非芷江,而是选在江西玉山。对此,国民党不少高层人士提出异议,因为玉山处于敌占区,大部分日军还很顽固、傲慢,不服输。如果在日军占领区内进行受降,不利于受降安全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在心理上给降使造成压力。再者,玉山远离后方,通讯、交通十分不便。
收到冈村宁次的复电后,蒋介石当晚在重庆官邸与驻华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和国民党要员就受降地点进行了商谈。
对于国民政府高层要求改变受降地点的呼声,魏德迈持同样意见,建议蒋介石选择芷江作为受降地点,并陈述了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