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媒体将位于湖南怀化的芷江说成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受降地点,其实并不准确。经笔者查证,还是改称“洽降地点”较妥,因为受降地点后来改到了南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发表广播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就在天皇发布投降诏书的当天,日本陆军大将冈村宁次收到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电令,要求侵华日军放下武器,接受投降。

  8月17日冈村宁次复电蒋介石,并派员至杭州候命。几经周折,投降的接洽地点由江西玉山改到了湖南芷江。

  8月21日,日本洽降代表、驻华日军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受命飞抵湖南芷江。

  8月23日,今井武夫同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参谋长萧毅肃及美军有关人员经过两天的紧张会谈,基本完成了洽降议程,并确定将中国战区分为16个受降区(详见附录)。

  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代表日本向盟军投降。

  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中方主官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特派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何应钦,日方主官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

  此后,中国战区的16个受降区的受降仪式陆续举行,例如中国第十战区接受苏皖境内日军投降的仪式是在9月24日下午3时,在李品仙的主持下举行的,地点在安徽蚌埠。

  附录:

  根据芷江洽降确定的方案,将中国战区分为16个受降区,具体区划分如下:

  (一)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接收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日军投降代表为第三十八军司令官土桥勇逸。受降地点在越南河内。

  (二)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接收广州、香港、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受降地点在广州。

  (三)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接收曲江、潮州、汕头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受降地点在汕头。

  (四)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王耀武,接收长沙、衡阳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二十军司令官阪西—良。受降地点在长沙。

  (五)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接收南昌、九江等地。日军投降代表笠原幸雄。受降地点在南昌。

  (六)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接收杭州、金华、嘉兴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受降地点在杭州。

  (七)第三方面军司令长官汤恩伯,接收南京、上海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上海为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南京为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受降地点分别在上海、南京。

  (八)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接收武汉、宜昌、沙市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受降地点在汉口。

  (九)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接收徐州、安庆、蚌埠、海州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受降地点在徐州(后改为蚌埠)。

  (十)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接收天津、北平、保定、石家庄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受降地点在北平。

  (十一)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接收青岛、济南、德州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四十三军司令官细川忠康。受降地点在济南。

  (十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接收洛阳、新乡、开封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受降地点在郑州。

  (十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接收山西省。日军投降代表为第一军司令官澄田赉四郎。受降地点在太原。

  (十四)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接收热河、察哈尔、绥远3省。日军投降代表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受降地点在归绥。

  (十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接收郾城地区。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十二军司令官鹰森孝。受降地点在郾城。

  (十六)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接收台湾、澎湖等地。日军投降代表为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受降地点在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