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的外国援助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国力和日本相比相差悬殊,争取国外援助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来自德国、苏联和美国的援助,对于中国坚持抗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各取所需的德国援助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遭到了战胜国严厉的制裁,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也因军阀混战被国际 社会施以武器禁运。中国有德国需要的广阔 市场和丰富资源,德国则有中国所欠缺的先进 军事思想和技术,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从1920年代开始,中德就开始了早期的军事合作。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全面整军备战,特别需要钨、锑、锡、锌、镍等稀有金属,而中国则是这些稀有金属的生产大国,于是双方的军事合作进一步深化。
德国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可以分为硬件、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方面,中国从德国引进了大量军事装备,武装了30个德械师——所谓德械师的叫法其实是后人起的,当时正式的名称是调整师——据不完全统计,就有83辆 坦克、44门150毫米榴弹炮(炮弹5万发)、96门105毫米榴弹炮(炮弹10万发)、14门75毫米要塞炮、650门27毫米战防炮(炮弹55万发)、800门82毫米迫击炮(炮弹190万发)、300挺13.2毫米高射机枪(子弹500万发)、5900挺机枪、3万支驳壳枪(子弹4000万发)、3000万发钢芯步枪子弹、1亿发普通机步枪子弹,还有最著名的M35钢盔约40万顶、步兵子弹盒60万个……截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德国累计给中国提供了10亿马克贷款,中国从国外进口武器装备有83%来自德国。
德援、苏援、美援:抗日战争期间的外国援助
佩戴德式M35钢盔的德械师是抗战初期最精锐的中国军队
软件方面,先后有135位德国军事顾问来到中国,他们以高超的素质、踏实的工作、严谨的作风,在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提高军事素质和向现代化过渡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第四任总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在1935年7月提交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中,分析了中日开战之后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战略部署;准确预言了日军的进攻锋芒将会直抵武汉,并提出了中国的作战方案,为将来长期抗战拟订了总战略;他还提出了“持久抗战”和以四川作为抗日“最后防地”的两大设想。这些建议对两年后爆发的全面抗战,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德援、苏援、美援:抗日战争期间的外国援助
第四任德国总顾问法肯豪森
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在初期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中都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参与和指导,以至于当时英国驻东京大使就说:“事实上,是德国人在组织中国的抗日战争。”一些西方 媒体更是把淞沪会战称为“德国式战争”。
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正式结盟。因此在日本的一再要求下,德国于1938年停止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召回了全部军事顾问。对于不愿回国者将以“以叛国论处”,除了极少数顾问坚持留在中国外,法肯豪森率等大部分顾问回国,行前法肯豪森特意向中国保证,决不向日本泄露中国的军事机密。
正是德国的军事援助,使中国的整体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全面抗战的初期能够有效抗击日军的进攻,打破了日军“三个月战胜中国”的幻想。
雪中送炭的苏联援助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一个多月后的8月21日,中国和苏联就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9月,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由于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外汇储备,也就没有能够支付购买武器装备的资金,所以苏联给予中国三次援华军购贷款:1938年3月的5000万美元、1938年6月的5000万美元以及1939年6月的1.5亿美元,但第三笔后来因为苏联中断了援助而没能全部落实,最终,苏联实际提供了1.731亿美元的军购贷款,中国用这笔资金向苏联购买了 飞机1285架、坦克82辆、火炮1317门、 汽车1550辆、机枪14025挺、子弹16450万发、炮弹100万发、 航空炸弹82300枚以及发动机、航空燃料等军需物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