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生命线,59年后确定位置不在云南而在贵州
二十四拐堪称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也成了抗战生命线的咽喉,史迪威公路上最著名的一段。
近60年来,关于二十四道拐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1943年美军随军记者拍了一张二十四道拐的照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这条公路短短的4公里却有24个180度的拐弯,堪称奇迹。
多年以来,有学者和专家以为二十四道拐在云南某处或者是国外的印度、缅甸境内,但是都没有确切的证据,直到2002年二战史专家戈叔亚多年调查后得出结论:“二十四道拐”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
二十四道拐早就是文物保护单位,在晴隆县内人人皆知,但是外人却一直在苦苦寻找。晴隆县是一个贫困县,地方的主要任务是脱贫,忽略了二十四道拐的开发和宣传。
这条公路始建于1935年,一年后竣工通车,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驼的牲口也全部上阵。
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二十四道拐是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记录,现保留有“美军墙”、“美军车站”等遗迹。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二十四道拐对面的山坡上修建了一个观景台,是看这条公路最佳的位置。如今在二十四道拐附近又修建了一条更为平缓的公路以替代二十四道拐,但是仍有少量汽车通行。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
在山下改建成了一个史迪威小镇,以时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的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命名,小镇建成了美国乡村风格,有教堂、飞机模型式咖啡厅、军用运输车式旅馆和油罐式餐厅等。
观景台上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欣赏这一举世闻名的奇观,而观景台旁边也正在建设度假酒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