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军区反五一大扫荡(上)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企图把华北变为其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继续在华北推行其“肃正建设三年长期计划”,推行“治安强化活动”,对抗日根据地、游击区进行“扫荡”、“蚕食”。
日军华北方面军根据1941年度作战计划,同时为了防止在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部分兵力调走的新情况下,中国军队趁势反击局面的出现,先发制人,于1942年初在华北全区展开作战,主要有“扫荡”太行、太岳、晋西北八路军的作战,在山东进攻国民党军于学忠、孙良诚部的作战,其中孙良诚率部投敌。
在此期间,1942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召开参谋长会议,传达了“1942年度肃正作战计划”,其要点是:“由方面军直接指挥消灭本年度肃正重点河北省北部的中共平原根据地,一举将该地区建设成为治安区。各集团军应予以配合,或在各自负责地区内彻底进行肃正工作”。[〔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华北治安战》(2),朝云新闻社,1971年版,第141页。]
为此,日军一面准备预定于5月开始的冀中作战,一面以第27师从4月初开始对冀东、第12集团军和第110师从4月末开始对冀南、第110师和独立混成第15旅从4月下旬开始在冀西进行“扫荡”。上述4月开始的“扫荡”,其用意在于对上述各地进行钳制,以配合5月开始的冀中作战和第1集团军遂行晋冀豫边区(太行)作战。与此同时,日伪于3月开始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一直持续到6月份。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根据1942年2月3日以来日军时太行、太岳等地实行“清剿”、“扫荡”的特点,于2月11日、18日、25日连续发出反“扫荡”指示。要求防止和克服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产生的轻敌麻痹,盲目乐观情绪,因敌人残酷烧杀、亲人遇害而产生的拼命蛮干现象,以及因故情严重而产生的消极悲观、惊慌失措情绪;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精干,主要负责人适当分散,到部队、基层领导对敌斗争,“反对拖着机关跑‘扫荡,的现象,反对等待‘扫荡’过后再进行善后工作的现象。必须使一切党及政府群众团体的机构在战争环境中仍能坚持工作,仍能更紧张的进行工作”;切实实行坚壁清野,加强民兵自卫队组织指挥,群众转移时,“反对依据狭隘的经验钻固定的沟渠和窑洞”;在作战指导上,应以打破敌长期“扫荡”与分散“清剿”为目的,以内外线相结合的战法,粉碎敌之“扫荡”;“必须立即根据北方局1月会议的决定,派遣武装工作队,携带大量宣传品,到敌占区及各联络公路沿线去工作”;进一步加强军民合作。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反1942年“五一”大“扫荡”
①战役前敌我态势
日军冀中地区的警备,由第110、第27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5旅团担任。其防区划分大概为:大清河以北的平津保三角区为独立成第15旅团,大清河以南,迄石德路两侧为第110、第27师团,该两师团以潴龙河为分界,西南至平汉路为第110师团,东面至津浦路为第27师团。平时驻兵,独立混成第15旅团步兵1个大队,第110、第27师团各2个步兵联队,共计步兵13个大队,连同其他部队共为15,000人。另有伪军各县警备队、武装警察队及其他杂色伪军共约10,000余人。
迄4月,我大清河以北之第10军分区已成为游击区。大清河以南之第6、第7、第8、第9军分区,敌我态势如下:第6军分区新河—— 大安武丘以西,武丘—— 束鹿之线以北区;第7军分区西部定县—— 刑邑—— 无极,北部沙河、滹沱河之间地区;第8军分区子牙河、滏阳河以东之阜城、交河、青县等地区;第9军分区潴龙河以西高阳、蠡县的1A3地区为敌所占,敌我处于犬牙交错之势。敌军在敌我交界线上普遍构筑了封锁线,第110师团方面,挖封锁沟3,900公里,设碉堡工事1,300个。此外,敌为遮断冀中平原与冀西山地之联系,又设置两道封锁线:沿平汉路两侧挖掘两道遮断壕,深、宽各约10米;另在太行山东麓山脚下,修筑了封锁墙,高2米、底宽1米。上述封锁沟墙,长各约200公里。其工程之浩巨,以井陉地区90公里段计,日方公布的材料谓:施工70日,用工10万个。第27师团方面材料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