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民需要,到处都是我们的演出阵地”

  1939年日军侵琼后,琼崖特委明确指出,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文艺宣传工作必须要紧紧跟上。

  其实,早在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就在琼山县演丰老区,发动当地青年成立了业余剧团,在演丰乡一带农村演出琼剧、话剧进行抗日宣传。

  据1990年代出版的琼纵政治部文艺团队活动摘要显示:1938年12月,琼崖红军改编为琼崖独立大队,在琼山云龙誓师抗日。1939年2月日寇侵占琼崖,部队正式扩编成立琼崖独立总队,在总队机关、连队成立业余剧团,活动在咸来、树德等一带乡村。1940年春,琼崖独立总队在澄迈县美合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总队新成立了一个青年剧团,在美合周围的南坤、仁兴、岭仑、美厚等一代农村和小墟集搞抗日宣传演出,《大义灭亲》、《爱河潮》、《参军和送粮》、《战斗凯歌》等一批剧目,激发了军民抗日救国的昂扬热情。

  琼纵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革命文艺宣传,如冯白驹、王业熹、何毅等人都亲自参加过编写剧本。只要战争形势需要,不限形式,不限场地,就组织文艺队伍,在连队、机关,甚至是黑夜的草地、危险的战场,开展文艺活动,鼓舞士气。

  对于这一点,琼纵文工团老战士王昆感触至深,他撰文回忆道:那时,我们歌剧团的演出是不受时间、场地、服装、道具、灯光等条件限制的。在驻地,我们演;行军中途休息时,我们也演。而且,不管有多少观众,我们都演,有时甚至专门为一个观众表演。有一次,我们跟随林茂松带领的二支队二大队到潭文、旧州附近的村庄去宣传。到了目的地,水也顾不得喝一口,就在村边一棵大树下开始演出。那时,我们的演出根本不用贴海报,只要我们的张老(张华润同志)那动听的洞箫一吹,人们就会闻声而至。

  文艺工作者的生活和战场上的战士们同样艰苦。1942年1月,“大水战斗”打响,枪声剧烈,战斗激烈。琼纵政治部歌剧团临危受命,挑选了男女团员随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同指导员一起唱歌鼓舞士气,同时照看伤员。经过五天四夜的激战,歌剧团同志们撤出战场后紧接着被派往医院,代表政治部慰问伤员演出,真可谓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文艺兵。

  王昆也曾记得,为了激发军民抗日救国的热情,1942年10月的一个晚上,歌剧团在东湖村演出,2000多名群众一起观看话剧《竹浪桥大捷》,当时舞台特别简陋,照明就只能用台前左右两旁吊着的两盏汽灯。演到一半时,戏台不远处突然传来巨大的炮弹爆炸声。

  原来,黑暗中,汽灯吸引了日军注意。王昆的特长是耍竹板,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脱掉了上衣,把汽灯灯光罩住,让军民和演出人员在敌人的炮击中有秩序疏散,这才避免了伤亡。文艺工作之艰险,革命工作之艰难可见一斑。然而,在当时,文艺工作者们的内心想法几乎趋于一致:“只要群众想看,只要群众愿意看,哪里都是我们的演出阵地!”

  台上从艺,台下战斗

  战争时期的部队文工团,大部分时间是行军打仗,有时会受到敌人伏击,有时要深夜急行军。王昆撰文回忆,部队行军时,每当我看见有人掉队了,便打起竹板唱:“同志哥,听我唱,前边战斗已打响,后边战士赶路忙……莫学狗熊慢慢走,评功会上羞死人,谁是英雄谁好汉,行军打仗见端详。”唱完,还大声鼓劲:“同志哥喂!快跟上去吧!慢了打仗就没你的份啦!”说也奇怪,掉队的战士也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劲儿,竟跑步跟上了队伍。

  与其他普通战士所不同,在利用部队休息的空隙或者部队休整的时间里,文艺兵们还要想法设法挤出时间搞文艺创作,排练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