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日本碉堡是啥样?
萨苏在扎兰屯市团结乡保存的日军工事顶部留影
当那位当地朋友指出这座日军工事的位置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惊讶。在珍珠港事变,日军大本营在北进和南进政策之间选择了南下进攻南洋诸岛,所以在面对苏联的东北前线从攻势转入守势。经过诺门坎战役,日本关东军深知苏军攻击力犀利,但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很多地方无险可守。因此,他们耗费巨资,扩建了1934年开始修建的边境工事群,先后修筑了14大型要塞群,形成东起绥芬河南,西至海拉尔,绵延四千七百公里的筑垒防御阵地,作为对苏防御的依托。这些日军工事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重要的战争遗迹。我这一次到东北的目的之一就是考察若干日军要塞,故此也作了一些准备。然而,据我所知,至今没有文献记载在这个地区居然有日军的永备防御阵地。
然而,这座保存完好的日军工事,就摆在我的面前。
这是一座半圆形,钢筋水泥结构的地堡,面向公路,但与公路之间依稀可见有一条壕沟。
在工事背向公路一侧,有带水泥防护的出入口
其工事大门带有槽口,看起来当年可能装有钢铁的大门,现在当然已经不复存在
工事内部已经空无一物,只是从机枪射口依稀投入光亮,但是,这座工事内部并无地下隧道等通往其他工事的路径,只是一座孤立的地堡
除了机枪口,在碉堡侧面还有通气口,由此可见其墙壁厚度约20公分
推测其原来表面覆盖有泥土草木等遮蔽物,作为伪装,只是随着年代日深,伪装脱落,其真实面目才暴露出来。根据其结构,可以断定为日军所修建无疑
那么,会不会是国民党军或者解放军修筑后废弃的工事呢?这里面有一个区别它们的办法 -- 日军工事所用水泥标号极高,事隔数十年,看其断面和碎块,为浅灰色,或白色内掺少量杂色石子,质地坚硬,取出钢筋后仍保持原状。而国民党军所造碉堡一般水泥标号低且掺沙量高,颜色黄黑而且较为脆弱,不说偷工减料也是好大喜功。我军的工事更有意思,构造上不偷工减料,厚度足够,但水泥内掺有较多的杂石,而且工事外观决不肯多作修饰,如这座工事这样规整的圆形堡,与我军工事风格大不相同。在太原双塔寺等地至今有国民党军的工事碉堡,威海有开放的海军原海防炮台,对比一下就可以明白。有趣的是还有人的工事修得比鬼子还认真,工程质量还好-- 那是清朝留下的炮台,比如刘公岛上的黄岛炮台,东泓炮台,其水准拿到今天来,也是很说得过去的。
抬眼望去,可见周围田间这样的工事星罗棋布,仔细看,还可以看出它们之间逶迤的交通壕来
看着这样的工事,我心中不免狐疑 -- 这里并非边境,苏联作为反法西斯盟军进攻伪满地区日军,要先经过边境筑垒地带,然后翻越大兴安岭,才能抵达此处。所以,这些工事不可能是日军某个要塞的一部分。
团结镇的日军工事
海拉尔的日军要塞遗迹
从上面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两者规模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