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侨机工 “抗战史上最悲壮群体” 世间仅存12人
在中国抗战史上,3000余南侨机工曾谱写下一曲慷慨悲歌。
2014年,“命运很好”、从未受过伤的唐国常,也敌不过岁月的流逝,在昆明新闻里社区悄然逝去,年岁过百。据介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共有13位。
而在昆师路昆明学院里,一栋低矮的老式建筑——当年南侨机工们吃住的地方,除了斑驳脱落的墙体,早已找不到丝毫的印记;他们在小西门外用农田里的水洗脸刷牙、在潘家湾军训的身影,也在时光中飘散……
讲述
百岁南侨机工唐国常
临终犹记车牌号:1412
在新闻里社区,除98岁罗开瑚外,曾住着另外一名南侨机工——100岁的唐国常老人,遗憾的是唐老在去年离世了。唐老的第三个儿子唐树文,今年已65岁,回忆起父亲当年的抗战岁月时,他充满崇敬。“日本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有国才有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命出命,全国人民不分民族种族,不分老幼,都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运动中来了。”唐树文说,这是父亲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在数年的抗战中,父亲驾驶车辆运输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有坦克大炮,枪支弹药,跑遍大半个中国,万幸父亲的命运很好,从来没受过伤。加上父亲心态特别好,身体素质也很好,直到去年10月3日凌晨,已过百岁的他安详辞世。
头发总是一丝不乱
唐树文说,1939年,当时24岁侨居缅甸的唐国常在做修电器的活计,得知招募机工的消息后,毫不犹豫报了名。随后考入广州司机训练所,学习一段时间驾驶后,被派往昆明,编入西南运输处第一大队任司机。1939年,唐国常加入缅甸侨领梁金山的金光公司任司机,往来于仰光、腊戍、畹町、保山、昆明运送军用物资。“听父亲讲述,当时车队经常跑保山、惠通桥和龙陵,那段路山高路窄,相当难走,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车毁人亡的场景。有一次因为日军轰炸,道路不通,机工们在龙陵住了两个多月。”
唐树文说,当时,梁金山给国内捐赠了20辆卡车,父亲和其他人开着这些卡车满载着军火等物资回到国内,直到临终时都记得他开的是车牌号为“1412”的美国进口车。当时,国民政府给南侨机工的工资比较高,公路边很多人能一眼就认出这些南侨机工来,机工们很讲究,头发总是一丝不乱。
很多人活活饿死累死
除飞机轰炸,道路崎岖险峻外,滇缅公路上最危险的还有疟疾,发病不分时间和地点,有时开着车就突然犯病了,只能把车停在路边,吃点药盖上被子捂着,挺过一个小时又继续上路。患上这种恶性疟疾后,身体会越来越瘦弱,很多人没挺过来,就葬身在滇缅公路上,最后连遗体都找不到。唐国常也与疟疾斗争了半年,才渐渐好转过来。“听父亲说,那时候,国军要组织长沙会战,前线急需坦克、大炮,机工们将一辆坦克拆解后,用三辆卡车运送,从腊戍出发,沿滇缅公路到昆明,再辗转到贵州,一直拉到长沙,沿途两三千公里,一刻也不能停歇,一趟需20多天。那时非常辛苦,很多机工活活饿死累死。”
“只保存下驾驶证”
唐树文最后说,抗战胜利后,父亲在昆明成了家。那段时间,他没有工作,日子过得很艰难。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用存留的钱买了一辆旧车,帮别人拉货。1953年,公私合营,他在昆明运输总站干了2年后,1956年被分到临沧运输总站,到1976年退休,后来政府每月给父亲2000元的补助。
“父亲一生特别喜欢收藏照片等物,不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文革’期间遭到毁坏。目前,我仅仅保存着父亲当年在缅甸获取的驾驶证,父亲生前使用的几件修理工具,我也捐赠给社区,用作修建南侨机工陈列室使用。”
“现在,国家对南侨机工在抗战中所做贡献是认可的,无论是逝去的老人,还是我们这些机工的后代,也感到满足了!”唐树文说。
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