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抗战:兰姆伽整训
兰姆伽,位于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Bihar)平原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集镇,小镇四周除了干旱的河滩和荒凉的山谷仅有一座战俘营,在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它也容易被人忽略。然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曾有大批中国军人远道而来,在此接受西方盟国最现代化的装备和训练,并从此出发去和日寇作最后的搏杀。这个小集镇也因此成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广泛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指导,从而向现代化军队迈进的摇篮,它的名字和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将被永久地铭刻在抗战的伟大丰碑之上。
1942年初,应英国政府要求赴缅甸协助英军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因局势危急,撤退回国。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力主由美国出资出装备,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称为“中国驻印军”,以便适时反攻缅甸。1942年6月,蒋介石接受了这一建议。为达到统一指挥的目的,次年2月,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队重新组成新编第1军,军长由刚从国内调来的郑洞国担任,下辖新编第38师和新编第22师,师长分别是孙立人和廖耀湘。
驻印军总指挥为史迪威将军,副总指挥郑洞国,最高指挥权则由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掌握。根据史迪威的意见,中国驻印军代称“X”部队。根据各方达成的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由美国供给,训练也由美军负责,后勤补给则由英国负责。
整训基地则选择在兰姆伽,该地原有一座一战时期英军修建的战俘营,关押过2万名意军战俘,后来英国又在原有的生活设施基础上,新建了一些训练设施,可容纳数万人,是较为理想的练兵场所。英军根据协议,将兰姆伽及其周围地区划出作为祭地,美国则派出由麦克甫将军和各兵种军官组成的训练团,包括坦克、汽车和大量轻武器在内的各种装备也源源不断地运进兰姆伽,基地初具规模。1942年7月中旬,先期入印的新编第38师从阿萨姆邦(Assam)的列多(Ledo)一带移防兰姆伽,接着第5军残部2万余人也陆续抵达。当年10月,中国驻印军正式成立,在总指挥史迪威的安排下,各部队整训工作全面展开。
兰姆伽基地的范围包括小镇周围大约30平方公里的面积,训练中心设在镇上,各部分散驻扎在小镇周边10余公里范围内,彼此之间有柏油或土质公路相连基地里设各种军事技术学校,如战车学校、通讯学校、工兵学校、指挥学校等附设各种训练场地,包括坦克和汽车驾驶训练场、武器射击靶场和各种战术演习场,还有如医院、加油站等附属设施。在兰姆伽,中国军人第一次享受到和西方强国军队相近的后勤供应根据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和费用开支全部由美国提供,服装与伙食则由英国供给,薪金用印度卢比发放,虽然其标准远低于美英军,但衣食住行的水平都比国内同行高出许多。
最初整训工作仅针对撤入印度的远征军余部,由于各部缺员严重,同时为扩大驻印军的力量,使更多的中国军队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1944年春又从国内空运来3个师和大批志愿从军的青年学生,同时在国内军队中挑选部分青年基层军官赴印,进行装甲兵等特殊兵种的训练。
由于与盟军共同训练和协同作战,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普遍存在着语言交流与提高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只有知识青年从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1944年9月蒋介石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开展了著名的爱国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到次年1月底,全国各地学生参军人数达19689名,其中有1万余人先后加入驻印军。因此,后期在兰姆伽受训的中国军人中,相当部分是青年学生和知识青年出身的基层军官,他们结业后多数从事交通运输、装甲兵等技术兵种工作。对于这些初出国门的青年来说,兰姆伽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这给他们此后数十年都留下了深刻烙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窗口效应才是国民政府远征军远赴印度接受整训的深远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