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杜甫的茅草屋介绍

?杜甫年轻时一直心系国家,曾抱负宏伟,以满腹才学投奔国家,曾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是却落选,而这并没有打击到杜甫,在他三十五岁的是因受到号召““通一艺者”到长安参加考试,但由于当时的闹剧使得当时应试者全部落选,遂杜甫便奔走长安十年,不得重用。

杜甫茅草屋故居

杜甫茅草屋故居

后逢“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肃宗即位,杜甫欲前去献力,遂只身前往,不料被叛军截获,困至长安,后得以逃出长安,被任以左拾遗,后因触怒唐肃宗被贬。同年年底,杜甫同唐肃宗返京,因群臣斗争被外调,杜甫对朝政腐败深感失望,遂辞官而去。

于是杜甫带着家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至成都,得好友相助,于公元761年时,杜甫一家得亲友相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上筑起一座茅草屋,居住于此,这里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杜甫草堂。

好不容易杜甫一家有了可以暂避风雨的茅草屋,不料八月时大风刮大雨下,于是屋漏床湿难以入眠,因此杜甫感慨自己的遭遇,便有了这千古名诗流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这茅草屋中居住的四年时光中便,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而这个茅草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陵园在哪里

?杜甫陵园位于河南省地区,所在具体位置是巩义市老城区西北方向的邙岭上,其占地面积达两万平方米,陵园得到后人的修建,绿意葱葱,加上多个建筑构成,显得陵园甚是巍伟庄重,成为邙岭上一座独特的建筑。

杜甫陵园图片

杜甫陵园图片

杜甫生前并没有很出名,其诗歌特色为现实主义风格,虽有报国之志,但却一直无法实现,落没时期体会到官场黑暗腐败,战乱时体会到流离失所,百姓家破人亡的痛苦,大大增加他诗歌的底蕴。

杜甫之死至今成为一个难以解答的迷惑,众大家对杜甫的死因得出很多猜测,有称他是病逝的,也有说是溺死、食物中毒而死、撑死的、赐死的,其中说法各异,有根据的也有毫无根据的。但不乱杜甫是怎么逝世的,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影响深远,遂其陵园成为省重点保护单位,为后世人世世代代瞻仰。

杜甫与其儿子一同葬在此处,三个墓冢并排排列,墓冢呈漏斗状,高约十米,墓冢周围植满冬青和柏树,且杜甫墓冢前有石碑两座,上面刻上“唐杜少陵先生之墓”、“杜少陵墓”,是为后人拜祭时留下的笔墨。

且说杜甫逝世时,家中贫困无力安葬,便将灵柩置于岳州,后数十年,方由其子孙迁葬至此。

大诗人杜甫有哪些名句

杜甫一生创作一千五百多首诗歌,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唐朝传世诗作产量最高的诗人,每个人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然而相信大多数人都一定听过这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然而这就是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广为人知的一句名诗。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诗中最有韵味、最富情致的一首名篇,开头的前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在回忆过去时日中与李龟年的交往,并传递了诗人对于开元早年时期国家社会鼎盛的眷恋。而后面两句表达的则是杜甫对于国家逐渐萧条衰落,艺人们不幸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的深切感慨。诗文中杜甫感叹今时,追恋往昔,时过境迁,今朝不同往日,年华流逝,人情冷暖,团聚终有离散,人世沧桑,在这二十八年中遭遇世事巨变,一幕幕在眼前一一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