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有几位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有几位
刘邦能够成功登上帝位,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的身边,有多位谋臣为他出主意、献良策,以助他一臂之力。
陈平画像
张良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臣,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自己也曾说过,论运筹帷幄的本事,他比不上张良。当初,刘邦面对鸿门之难,在生死存亡之际,是张良劝他要言辞温和,保存实力,取信于项羽,并助他拉拢项伯,才能转危为安。之后,又凭着他无双的智计协助刘邦夺得天下。张良虽被封侯,却并不贪恋权位,在晚年的时侯喜欢云游四海,最终病逝于长安。
萧何同为汉初的三杰之一,虽然他的智谋不如张良,但也是刘邦身边不可或缺的谋臣。在助刘邦夺天下之后,被任命为丞相,又助吕后智擒韩信,深得刘邦的信任。
在刘邦病重缠绵于病榻之时,吕后曾问刘邦在萧何之后,由谁来接替丞相的位置。刘邦告诉吕雉,曹参可以当此大任。吕后又问接下来的人选,刘邦就回答说:“曹参之后,丞相的位置可以让王陵来接替,但是王陵的能力不够,还需要陈平来帮助他。陈平智谋有余,但能力不足,所以少不得需要周勃来安定江山。”
所以,在刘邦的身边,张良、萧何、曹参、王陵、陈平以及周勃是比较有名的,不可或缺的谋臣。这些人在刘邦夺天下和定天下的过程中,都占据了十分关键的地位,深得刘邦的信任。
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
刘邦和项羽都是秦朝末年之时,顺应民意揭竿而起的义军。他们俩都有着野心和抱负,但是那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只有一个,所以两人之间的一场争斗避无可避。
刘邦图片
当年,刘邦于沛县拥兵三千人,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而项羽则跟随其叔父起义反秦,短期内就已拥兵过万,他们都是反抗暴秦的重要的力量。
他们曾共同拥立楚怀王,复兴楚国,也曾同披战袍,辗转在沙场之间,但自关中之约后,两人间嫌隙渐生,手足之情不再。刘邦在项羽救赵之时,趁机占领了关中。这让项羽十分愤怒,率领大军向关中而来。刘邦自觉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还军于灞上,并亲自于鸿门谢罪。一场鸿门宴,暗藏了多少玄机和杀意,凭着刘邦的花言巧语和机智,刘邦终于脱险。而项羽则因为当日的一份心慈手软,为以后的败局埋下了伏笔。
等刘邦积聚了力量,就以为义帝报仇为名正式开始讨伐项羽,由此拉开了为期四年的楚汉之争的帷幕。
在这场为夺天下而战的战役里,刘邦身边有运筹帷幄的谋臣,也有战无不胜的武将,他知人善用,使得人尽其才。而项羽身边却只有一个范增。范增老谋深算,极有远见,但是项羽却被刘邦设下的反间计所惑,范增一怒之下拂袖离去。终于,汉军大破楚军,项羽领着残部而归。在被汉军重重包围,不得已突围至江边之后,项羽便明白败局已定了。
就这样,刘邦与项羽之争,以刘邦登基,项羽自刎为结局。
刘邦项羽和虞姬之间的故事
霸王别姬讲述的是项羽和虞姬之间缠绵悱恻又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它早已变成一个不可磨灭的烙印,深深地根植在了人们的心中,而虞姬也成为了坚贞的代名词。多少年以来,虞姬早已成为了一个传奇一样的存在。但是,如今,我们再细细回想当初的一切,却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那就是,虞姬可能是刘邦安排在项羽身边的卧底。
刘亦菲扮演的虞姬剧照
我们之所以会牢记虞姬,是因为她在爱人即将失败时,拔剑自刎以表达自己愿生死相随之心。但是,我们却不曾想过也许就是虞姬的举动,就是项羽的催命符。
毕竟项羽不是首次面临这样孤立无援的绝境,他也曾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也曾以三万兵马击败过汉军,不到最后一刻胜负本就还未定。但是虞姬却为何认定了项羽的败局,竟说出“大王你气数尽了,我也绝不独活”的话来。
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激将法,但是这其实是虞姬与楚军的巧妙配合。用虞姬的话去消磨项羽的一致,再用楚歌来涣散楚军的军心,他们配合的天衣无缝。
事实上,项羽确实具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哪怕他只有八百的残兵,但这些人哪个不是能以一当十的好汉。他成功突围至江边,只要他渡过江去,就还会有无限的可能。
但是,虞姬以拔剑自刎这样惨烈的方式,去刺激项羽,去消磨项羽的斗志,去向项羽灌输“气数已尽”的想法,哪怕项羽身经百战,也无法抵过虞姬的算计,毕竟那是他深爱的女子啊。
虞姬的手段见效了,刘邦安的这步棋果然是好棋,刘邦在虞姬死后,心如死灰,终究选择自刎来结束这一生。
这就是刘邦、项羽和虞姬之间的关系。虞姬是刘邦安排在项羽身边最重要的一步棋,而项羽不过是一腔真情错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