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国民政府

  在中日的历史决战之中,再也没有一场会战,能像淞沪会战这样打得惊天动地与扣人心弦。中日双方所动员的部队总数,最后超过了一百万人。所有现代的武器,如空军飞机、海军舰炮、坦克、毒气都大量的出笼。但是同时,最为原始的作战方式,面对面的以刺刀格斗、甚至石块投掷,也有壮烈的人肉炸弹,全都于战场出现。战斗就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都会区的租界边缘进行,新闻记者可以一面在大饭店的阳台上喝咖啡,一面远眺中日两军的浴血作战。

  这种大会战的规模与型态,恐怕是人类战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若以战争规模、作战时间、战争激烈程度、作战伤亡数目、以及作战使用的手段等综合比较,特别是其造成的整体战略结构影响而言,淞沪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大战”,时间序列第一。而历史性的战略影响,只有斯大林格勒、中途岛海战等著名的战略转折点战役,才能相比。对于中国而言,淞沪会战之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发挥了抗战史上罕见的战略影响——全面落后的中国,竟然从此掌握了战略主导权,使得居于优势与领先的日本,始终无法摆脱中国的战略主动,最终陷在中国的“持久战”战略消耗之中,进退维谷,而失去战胜中国的机会。更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智慧胆识以及英勇奋战的勇气,重写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国家的自我认同,中国不会亡的信心,正是从这场血战的战场中得到了验证。

  当时参加淞沪会战的绝大多数中国军人,根本没想过他们将面对一场最现代的三军联合立体作战,以及在飞机与八英吋炮弹攻击下的可怖景象——全面落后的中国军队,却出现视死如归的英勇作战精神,当时中国参战的军队有如前清遗留改编的团练,无统一制式装备,无统一完整训练,无统一指挥后勤体系,无统一中心思想,硬是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志,以血肉之躯对抗暴雨倾盆的钢铁炸弹,(估计国军伤亡约在18万人,日军伤亡约为6万人) 而且在各个阵地上反复冲杀,一直支撑了三个月。他们用身体筑成拒敌的唯一长城。

  在卢沟桥事变开始恶化,迅速地扩大成为华北事变的时候,中日双方的领袖们,都在计划一场历史的大决战。但是,中日两国的军政决策者,在刚开始考虑决战的地点与方式之时,都没有把上海当成中日两军大决战的地点。

  事实上,当时中日双方的军政领袖,都已经准备选择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华北地区,就地进行军事决战的较量,中日的主力作战部队,开始向河北集结。但是,中国方面的军事领导人,在考虑争取战略主动以控制战略轴线发展的大历史眼光下,断然决定,放弃华北决战,改在华东决战;日本方面则是一直以为可以在华北进行决战,重创中国军力,成功切割华北成为日本的新占领区,面对国军在上海的挑战,日军有着皇军输不起的心理,所以被动地放弃了华北决战的计划而转往上海。于是中日之间的战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局,原先预期的华北决战没有打热,反而是由上海的一个小型的冲突事件,迅速扩大成为中日战争历史中,最大规模的会战,从此中日战争的战略发展,也转为由中国方面主导的局面。

  淞沪会战的大历史背景:中国到了“最后关头”,日本走向战略“泥沼”

  日本的如意算盘:蚕食中国,提防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