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口郑浩家中,墙上的照片十分醒目: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表彰大会上,郑老面对镜头微笑着,精神抖擞……

  虽然很多事已记不清了,但一次特殊的营救行动,郑老至今印象深刻。“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抗战时期,每当太阳升起时,文昌一所小学校的操场上就会传来抗日儿童团铿锵有力的《黄河大合唱》。年仅十几岁的郑浩是该活动的组织者。

  担任文昌宝芳乡党总支部书记的郑浩,曾亲自部署并与战友们成功解救了一名被迫为日军服役的台湾同胞梁井。“梁井后来被送往琼崖纵队,成为我们的战士。”

  “那时,日本人强迫群众去破山开荒,有一名士兵负责监督。我们发现,他竟然是台湾人,叫梁井。”郑老开始细细讲述这段不寻常的经历……

  “我安排了一名女地下党员,潜入敌营,主动去跟梁井搭话,慢慢地梁井表达出了反战情绪。”郑老说。梁井决定反抗,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接头时,梁井带来一支机关枪和一支短枪,身上还揣着许多子弹,这让大家喜出望外。但如何将梁井安全送出去,大家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当时,日军白天四处巡视,只有夜间较安全。郑浩与同事们决定连夜将梁井转移出去。但日军已得知消息,出动了大批官兵。炮弹在头上飞,村子已被包围……郑浩一行人只能上山躲避。

  这一躲,就从天亮躲到了天黑。由于没有吃的,梁井饥饿难忍。两名同志决定到村里找食物。

  “万万没想到,他们在中途遇上了日本兵,不得不开火交战。”郑老难过地说,“在交战中,一名同志将敌方的班长击毙,但另一名同志却不幸牺牲了……”

  “最终,同志们完成了营救任务。听说,梁井后来被送往琼崖纵队,成为我们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