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会是由受大国争夺之祸最深的宋国发起的,前后共两次,是春秋后期中小诸侯国要求停止争霸战争的会盟。春秋中叶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楚联秦,晋联齐,南北对峙、旗鼓相当。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部卷入战争,终年争斗,兵连祸结,几无宁日,受害最深者以郑、宋为甚。
弭兵之会是怎么回事?弭兵之会的意义

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盟约,共同约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此为第一次弭兵之会。三年之后,楚乘晋国发生内争之机,撕毁盟约,再度与晋争霸,楚、晋经过一系列战争,晋连败楚国,并侵入齐、秦等大国,国势再度上升。但不久,晋国六卿赵、韩、魏、智、中行、范氏之间内争再起,无力外顾。这时楚也受制于吴,不思北进。宋国大夫向戌再次约合晋、楚于宋都,齐、秦、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等国也积极参加,举行了14国诸侯共同与会的第二次弭兵之会。会议主要决定“晋、楚之从,互相见”,即晋、楚原有属国此后对晋、楚同样朝贡。虽然这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满足晋、楚两国贪欲的,但此后四十多年间,晋、楚之间再未发生较大战争,这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