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供情报助新四军打胜仗
陶家齐,1890年生,江宁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湖熟地区情报站站长。
后任抗日民主政府江宁县赤山区区长,为新四军抗击日军提供了准确情报,配合新四军做了大量发动群众抗日的工作。
1943年底,被日军逮捕后牺牲。
【口述人】
陶和寿,75岁,陶家齐烈士之子。
在合肥一栋居民楼里,寻访组见到了陶和寿。这几年,他不仅经常来南京雨花台祭拜父亲,还寻访父亲当年的革命足迹,撰写陶家齐烈士纪念书册。去年清明节,他和12位烈士亲属受聘为“雨花英烈亲属宣讲团”成员,在雨花台向参观者宣讲烈士事迹。
弃文从军,被日军炮弹震聋双耳
陶家齐出生在江宁湖熟。“当时我们家还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本来爷爷想让父亲读书考功名,但父亲15岁之后,受到了爱国人士的影响,毅然参加了新军,成为一名炮兵。”陶和寿说。
他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发生时,父亲正在上海,保家卫国的信念驱使着他再度丢下学业,参加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击日军,担任文书工作。“一次战斗中,日军的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震聋了他的双耳。”
后来,陶家齐因耳聋回乡,但自幼聪明好学的他很快读懂了“唇语”,可以与人正常交流,在湖熟燕丹乡做起了文书工作,后来又当了乡长,成为湖熟地区有名的士绅。1937年12月13日江宁沦陷,陶家齐在日记中愤怒地记下了日军在江宁的暴行。
“父亲眼见生灵涂炭,对日军的暴行切齿痛恨,发誓一定要将这群充满兽性的侵略者赶出中国。”陶和寿说。
助江南新四军缴获首门大炮
1938年夏,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来到江宁。
日伪军在江宁设有多个据点,新四军只能在远离敌人据点的地方穿插活动。要想在敌人的中枢要地开展活动,没有当地群众和爱国志士的支持协助,是不可能做到的。
“此时,我父亲拒绝了日伪维持会、绥靖队的拉拢,而对找上门来的新四军表示欢迎。”陶和寿说,父亲十分高兴,主动要求承担新四军的情报任务。
“1940年初夏,新四军在江宁地区打了一场著名的赤山战斗,这场战斗的准确情报,就是我父亲及时送给新四军的。”陶和寿说,1940年5月13日,新四军新二支队接到父亲发来的情报:“获悉由南京开到湖熟的日本侵略军南浦旅团岗本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由中队长吉田带领,妄图围剿三岔地区的军民,组织维持会,建立伪政权。”
次日上午10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区,被新四军打得措手不及。我军除了缴获许多枪支弹药外,还缴获了一门九二步兵炮,这也是江南新四军缴获的第一门大炮。
1942年6月,陶家齐被任命为抗日民主政府江宁县赤山区区长。湖熟日伪军对他恨之入骨,时时想找机会除掉他。
“1943年9月4日,时任赤山区抗日武工队队长的我家大哥陶和庆,带着几名游击队员路过附近时,请假回家探望,在家中留宿一晚。不料被当地汉奸发现,当晚大哥虽然脱险,但父母双双被捕。日军放火烧了我们家,幸好一名小通讯员将我抱了出来,放进一只小木盆,推进河中,被人救起。”陶和寿说。
“父亲被捕后受尽折磨,但坚贞不屈,决不投降。”陶和寿说。
11月12日傍晚,陶家齐和妻子朱维珍被反绑双手,押解到湖熟镇城岗山头,游街示众。“我的一个表嫂说,母亲一边走,一边还喊着我的乳名‘小圆子’,敌人一刀向母亲劈了下去,母亲一声惨叫,倒在了父亲身边。乡亲们不忍看,哭声一片。当日本鬼子问父亲有什么话要交代时,父亲暴怒的双眼已经突出眼眶,一口带血的唾液射向日本鬼子的脸上。暴怒的日本兵举起大刀向他劈去,父亲无声地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说到这段,陶和寿强忍住泪水,哽咽起来。
走20多村寻访父亲革命足迹
失去父母后,陶和寿和小姐姐陶和英,被托付给养母陶王秀荣抚养。小姐姐用米汤,一口一口地喂养弟弟度过了奶孩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