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投降内幕及在芷江投降的原因
芷江,湘西边陲的小县域。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放下屠刀,缴械投降,因此,芷江震惊世界,名扬中外,享誉全球。
芷江受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7.7”事变,日本侵略者由局部的侵华战争扩大到全面的侵华战争。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这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芷江终结,落下帷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芷江是见证历史的城市,日本侵略者在芷江投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是胜利的标志,也是胜利的象征。它将对世界历史进程有深远的影响,对研究和平文化和展示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日本是一个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还没有云南省大)水泽小岛之国,为什么如此猖狂、野心勃勃,想主宰世界,称霸世界。以发动军事战争为手段,大肆掠夺被侵略国的金银珠宝、文物宝藏、矿产资源、人才劳力等达数万亿计,发展军事工业,发动烧杀抢的“三光”侵略战争,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付出了3500万人牺牲的代价,损失达6万亿人民币。从明朝起小日本就对中国进行欺凌,吞食、掠夺,那是明、清政府的无能,民国政府打内战不抵抗造成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本侵略者想称霸世界的梦想被碾得粉碎。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接受《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8月14日天皇裕仁发布投降诏书,15日通过广播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人与人应以善为本,国与国应以和为贵,邦无论大小,国无论强弱,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乃人间正道。历史和现实、正义同邪恶、战争与和平的画面在芷江定格或回放,这个消逝的往事值得全世界人民珍藏这段历史记忆,它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有关抗日战争和芷江受降的话题,诸多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已有精辟高论。笔者捡拾书本、报刊、电视、网络的片言只语、战例、数据、趣事,谈谈日本侵略者的投降内幕和在芷江投降的原因谈点粗浅看法。
一、日本国的根基已腐朽即将倒塌
日本国是一个地不大,物不富、人口也不多的水泽小国,那么他为何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打仗打的是金钱,没有人力、财力、物力作后盾,飞机大炮、军舰潜艇、坦克汽车、枪支弹药如何造得出来运往前线战场。据有关专家分析,倭寇在明、清时期就对中国、朝鲜及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掠走无数的财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业、情报、策反等方面早已在高层领导秘密策划称霸全球。首先只有一亿多人的日本男女青壮年都得参军参战补充受损兵源,国家的工业、农业等方面几乎没有更多的劳动力,仅在太平洋战争中部署的军事力量达350万人,中国约占200万人,战线这么长,地域这么大,持续时间这么长,战争的开销大,14年来仅中国歼灭日军达133万,其他国家歼灭日军达150万人,损失280万的兵源补充,可见日本国哪里还有人力资源补充将战争进行下去。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国力、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力由于战争的损耗,尤如即将倒塌的楼房难以支衬。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发动战争的军事费用支出难以承受,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人力技术没有充足力量。再则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几乎将战火漫延到全球诸多地区,涉及数十个国家,仅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时布署在各地的军队350万,仅一天的吃喝就该多大开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