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之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又被称为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源点。
事变发生前,中国方面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总兵力达到十万,司令为宋哲元,副司令为秦德纯,参谋长为张樾亭。日本方面驻屯军约5600人,一面向中国地方当局施压,一面增加在卢沟桥一带演习。演习部队有几次出国宛平县城,被中国守军严厉拒绝。
根据《何(应钦)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记录的秦德纯的证词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时,驻扎在丰台的日本军队在未通知中国北平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国民革命军驻地附近进行夜间军事演习,并之后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扎在卢沟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37师219团吉星文部队的一营,营长是金振中。由于时间已是深夜,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之后日军包围了卢沟桥,双方都同意天亮后派出代表去现场调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日军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绝这一要求后,日军开始从东西两门外炮击城内,城内守军未予反击。在日军强化攻击后,中方守军以正当防卫为目的开始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随后卢沟桥北方进入相持状态。”
17日,蒋介石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正式表明准备全面抗战的方针:“……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此番言论得到了共产党以及各系军阀的支持与响应。
平津作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一方面通过谈判表面上缓和与国民党的关系,标榜“不扩大”方针,另一方面却向华北增兵。得到增援的日军于7月26日占领廊坊。日本司令员香月清司随即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27日,日军对通县、团河、小汤山等地第29军驻军发动袭击,守军分别退至南苑和北苑。
28日,日军向整个平津地区第29军发动总攻。主攻部队第20师团,在飞机、炮兵支援下,对驻守南苑的第29军特务旅、第38师第114旅、骑兵第9师等部发起攻击。激战中,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殉国。天津地区,驻防天津的第29军第38师部队,于29日凌晨主动向天津日军发动攻击,攻占天津总站日军驻地。然而在日军飞机与炮火优势反击下,下午开始败退,日军反攻占领整个天津。29军主力退守保定一线,平津作战结束。
太原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之后,制定了在华北决战的作战计划,企图以主力沿平汉铁路进攻河北保定、沧州一线,另以一部在主力右翼沿平绥铁路进攻察哈尔、山西北部和绥远,待保定作战之后再向石家庄、德县一线进攻。9月,日军为确保华北主力南下平汉线作战的侧翼安全并获取煤炭等战略物资,以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联合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分两路从北面进攻山西。不久山西重镇大同即告失陷,导致第二战区不得不采取收缩防御的态势,将军力集结于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沿内长城进行防御。日军第5师团攻占河北省阳原、蔚县、山西省广灵后,挺进山西浑源、灵丘,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与察哈尔派遣兵团进行协同,欲歼灭中国第二战区主力。
由于上海战场战况激烈,日军急需抽调兵力增援上海前线。为此,日军大本营命令华北方面军迅速完成平汉、津浦线北段作战任务并占领太原。10月21日,日军第20师团从河北石家庄沿正太路分两路进攻山西。日军右纵队强攻河北井陉娘子关,中国第26路军依工事顽强抵抗。26日,日军左纵队进抵娘子关侧后,中国守军主力仓促后撤,日军当日攻破娘子关并对溃退的中国守军展开追击,30日占领晋东阳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