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凇沪会战(1937.8.13--11.12)

  我军伤亡,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在日记中的记载,何应钦在1937年11月5日于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的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另据何应钦将军回忆淞沪会战:“我军消耗竟达八十五个师之众,伤亡官兵三十三万三千五百余人。所以,我军伤亡30余万人比较准确。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 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 阵亡团长28人 阵亡营长44人。

  日军伤亡人员,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如下 8月13日至9月29日,战死:2528名,战伤:9806名,; 至10月14日,累计战死:3908名,战伤:15843名, 至10月23日,累计战死:3809名,战伤:22151名, 至11月8日,累计战死:9115名,战伤:31257名,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

  2.太原会战(1937.9--11)

  是役,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致会战失败.

  3.南京保卫战(1937.12.5--13)

  南京保卫战,是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淞沪会战中失利后展开的一次保卫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南京的作战。该战役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国军与日军抵抗作战。由于国民党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惨重,国军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中国方面军人约五万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三十万人丧生

  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国军将领

  萧山令:南京卫戌司令部参谋长,1937年12月13日牺牲于南京下关码头。追赠陆军中将。

  罗策群:第159师副师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高致嵩: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追赠陆军中将。

  朱赤:第88师262旅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

  易安华:第87师259旅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南京莫愁湖。

  李兰池:第57军副旅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太平门。

  司徒非:第160师参谋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姚中英:第157师参谋长,少将,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谢承瑞: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上校团长 12月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关,在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后追赠宪兵少将。

  以上将领尸骸无一从南京城中运出!

  南京保卫战战果: 南京保卫战打死日军三千余人,打伤九千余人,合计毙伤日军一万二千余人。

  4.徐州会战(1937.12--1989.6)

  此战,日军动用8个师、5个旅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前后有70个师约100万人,历时5个月,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在台儿庄地区作战中,第五战区采取积极防御战法,以一部担任内线防御,另一部置于外线作战,攻防结合,灵活机动,获得大捷。随后,最高军事当局不顾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调集大军在徐州附近,企图与日军决战,因而使会战在后期陷于被动。尽管如此,这次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战赢得了时间。

  此役,日军伤亡3.2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0万人以上.

  5.武汉会战(193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