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一份日本侵华的“自供状”
《日本侵华战争自供状:中国事变画报(全10卷),从卢沟桥事变至珍珠港事件》,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编,雷国山译,山东画报出版社即将出版。
这是一份以刊行日本侵华战争军事行动为主的画报,今天翻译成中文简体字版出版,以研究日本侵华史料的面目呈现给读者,所以又可称之为“自供状”。这份日文画报由日本陆军省和日本驻华军司令部批准,由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于1937年8月创刊并发行,第一到第三辑原名为《华北事变画报》,从9月第四辑起改名为《中国事变画报》。
这份画报从创刊之日起,就以报道日军侵华战争军事进程为职志。
当年,它是以鼓舞日军士气为目的的宣传品,从照片的选用到文字说明,充分显示日军在华“侵略有理”“侵略合法”,中国军队“抵抗非法”的说教。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当年这份画报上所宣扬的所谓“大东亚圣战”“解放”等谬论,是何等软弱无力!当日本军人在中国土地上攻城略地时,竟然还大言不惭地声称“邻邦日本对中国绝无领土之野心”,又是何等自欺欺人!面对这样一份犹如“自供状”一般的日军侵华影像记录,现在的有良知的日本读者也一定感到羞愧难当!所以,把当年的这份《中国事变画报》翻译成中文出版,并将其称为“日本侵华战争自供状”,在一定意义上是恰如其分的。
为什么说把本画报定性为“自供状”是在“一定意义上是恰如其分的”呢?这是指它不能全面地反映日本侵华的事实。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使用了包括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文化的各种手段。这份画报,顶多只是报道了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在军事上的大致进程,较少涉及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内容。而就军事进程而言,它也是报喜不报忧,对于日军在战争进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以及日军在军事行动中的暴行,都是避而不谈,从不报道。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进中国首都南京城,至少在头六周内,残杀南京军民约30万人,但读者在这份画报上看不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任何迹象。日军在华北沦陷区的烧杀掳掠,也被其掩盖在所谓“治安肃正”的选择性报道中。
另外,这份画报报道的内容,主要来自日本媒体的随军记者,画报出版期限也有时空限制,因此即使仅就军事行动而言,它也不可能是十分全面细致的。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份《中国事变画报》是经过日本陆军省、日本驻华军司令部审查批准的主要用于宣传目的的一份画报,是一份针对日军和日本国内民众鼓舞士气的宣传品。
但是,由此我们也不应该得出另一个推论,即这份画报不反映日军侵华史实,不值得一看。一般有鉴别力的读者,当然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份画报从卢沟桥事变后创刊到珍珠港事件后停办,即从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四年半时间,占了八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一半以上时间。在此期间,日本随军记者所到之处,用相机和笔记录了日军在中国各地的军事行动,其中还有日本天皇谕旨,日军前线司令部训令,日军攻占中国各地具体时间,以及被占领地区伪政权的活动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日关系史的一手史料。例如,1937年9月25日,日本随军记者从日本驻华军司令部了解到该司令部发表公告,认为“华北的肃正基本完成”,“皇威远披华北”,认为日军“之威力得以完全发挥,已足以威压华北而震内外之耳目”,“然而南京当局仍不知错,居然与第三国秘密联合,容纳赤化势力,自掘坟墓,此等错误足以让人哀其愚蠢。吾人素来期冀断乎破坏中国之赤色势力,以确保东亚之和平。”这显然是指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为公布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庐山发表的谈话。中共中央宣言和蒋介石庐山谈话,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这反映出日本当局对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恐惧,对中共抗战势力发展的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