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706/\


李续宾

  太平军的三河镇大捷是李续宾始料未及,或许李续宾确实对敌情估计不足,作为湘军第一猛将,即使他实力非凡,在兵力对比悬殊惊人的情况下,也是难以施展。于是,李续宾就成了湘军历史上最大惨案,真是令人叹惋。

  1

  安徽的三河镇有一座古庙,名曰“九大人庙”。据文献记载,在舒城和桐城之间的山间也有许多小庙,庙主都有“九大人”之称。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祭祀的是湖南湘乡人李续宾。

  胡林翼《祭李迪庵文》:

  生有奇骨,敦厚如勃。肝胆沉雄,口舌木讷。朴如新息,晚成大器。

  李续宾是咸丰年间的湘军大将,他于咸丰八年(1858)率领六千将士战死在安徽的三河镇,是湘军史上记载的最大惨案,也是太平天国历史上英王陈玉成最大的得意之作,忠王李秀成也因参与此役而增添了一份荣光。李续宾死在三河,或说自杀,或说兵败自尽,不论是怎样死法,都是为朝廷尽了忠,也就会有当地百姓为他立庙祭祀。由于军中将士误以为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都称之为“九大人”,民间也因袭了这个称呼,庙也因之命名。除庙宇以外,庐州一带还有与九大人相关的陈迹,如一块七尺高碑,上书“李忠武公战殁处”,指示他阵亡的地点;还有一块石碑上书“李忠武公故垒”,指的是李续宾所部扎营之地。

  湘军在三河惨败,骄傲的白色战旗被太平军的马蹄践入烂泥,而在湘军的故乡湘乡县,村村哀嚎,家家白幡,死去的湘军将士的家属心中刻下了悲愤的烙印。同治元年(1862),陈玉成在安徽被俘,胜保将其凌迟处死,朝廷下令将其首级递送到湖北与安徽的湘军各营中传阅,以解心头之恨。由此可见,李续宾及其下属的牺牲,对清朝皇帝、对湘军普通士兵都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事件,它使李续宾在湘军史上有了无比悲壮的特殊地位。爱新觉罗皇室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死难的忠臣,同治八年(1869)给他加封三等男爵,光绪十二年(1886)下诏画像于紫光阁,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以御笔开列为功勋最著,录用后裔。

  李续宾的死是令人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然而,这位大将本来可以不必悲壮地牺牲。他其实是一位常胜将军,他的部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他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和指挥官,他的白色军旗象征的不是败亡,而是一往无前的胜利,他在湘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有可能与曾左彭胡齐名。

  2

  在湘乡人的民兵组织最初取名为“湘军”的时候,李续宾就是他们的领导人之一。那是咸丰三年(1853)七月,罗泽南率领一千二百人的湘乡勇队援助邻省江西,驻扎在南昌得胜门外的七里街。湘军指挥官共有十五名书生,其中有五名非常勇敢,他们是李续宾、罗信东、罗镇南、易良幹和谢邦翰。湘乡勇刚到,太平军便发起猛攻,湘乡勇大部溃逃,五名书生坚持抵抗,其中四人阵亡,李续宾是幸存者。太平军一通追杀,湘乡勇战死八十一人。

  李续宾在湘乡勇的这次败仗中表现得格外出色,他十分沉着,既不逃跑也不硬拼,率领一百六十人埋伏下来,等到太平军主力通过之后,邀击他们的队尾,击杀三十七人,总算挽回一点损失。罗泽南逃到民舍中藏匿,也捡了一条性命。入夜之后,李续宾和弟弟李续宜一起找到罗泽南,护送他回到营中。罗泽南收集溃卒,将一千一百名湘乡勇分为两营,罗泽南自己率领玉字中营,让李续宾率领右营。湘乡勇另外有个左营留在湖南,没有增援江西,其实跟罗泽南不是一个体系,没有统属关系。湘乡勇在南昌第一次打出“湘军”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