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
居之芬、庄建平主编的《日本掠夺华北强制劳工档案史料集》(下称本书)最近已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因业务实践中史料工作比重较大 ,加之目前又正在从事包含劳动问题在内的沦陷区经济研究 ,故对本书较为关注 ,愿先睹为快。下面是几点粗浅读后感受 ,与同行共商。
一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中 ,劳动问题研究甚“火”,课题内容又多半集中于华北地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原来单从中日经济关系方面来看 ,日本向来较为重视华中地区 ,他们在那里的经贸利权活动远多于华北。华北之所以后来居上 ,在日本侵略者的眼中地位愈益提升 ,以致在战时华北重于华中 ,究其原因无非是 ,华北的军政战略位置重要 ,和华北所拥有的以煤、铁、盐、棉为代表的丰富“战略资源”令其眼红 ,除此之外 ,华北还蕴藏着与物产资源相匹配的雄厚人力、即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是华北固有的产业结构 ,即生产集中于农业和依靠农业的消费工业方面的必然伴生物;而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特别是向东北等地的大规模流动 ,早已成为地区间经济互补和中国北方人口自然流动的规律性现象。日本侵略者正是接过华北经济的固有传统 ,把劳动力资源作为推行所谓其“日满华”“一体化”战时经济掠夺的重要一环。1940 年之后 ,面对国际战略物资禁运 ,日本为实现其所谓“自给自足”的战时经济体制 ,更把华北定位为“东亚劳动力供应基地”,就像使东北沦为“东亚粮食供应基地”一样。因此 ,华北成为战时人力资源损害的重灾区 ,和华北战时劳动问题成为历史研究的焦点 ,都事属当然。
本书附录 2 明白显示 ,只在近十年国内外就有大量关于华北劳工历史问题的论著发表。这些成果填补了研究上的若干空白 ,提升了研究工作水平 ,同时也展现和明确了深化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成为研究工作基础的史料挖掘和编纂的加强。几年前 ,我们高兴地看到何天义先生主编的以亲历者回忆性口述史料为主的《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一书。优秀的口述史料弥足珍贵 ,它往往甚至提供文献史料根本难以反映的史实或情节。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互补却不能完全互相取代。关于文献史料 ,北京出版社推出的《日本对华北经济的掠夺和统制》史料集虽也涉及华北劳工问题 ,但内容过于单薄。因而此次出版的本书 ,堪称为关于战时华北劳工问题首创的系统的档案史料集 ,全书分12 章 ,收纳 80 余万字有关文献 ,给华北劳工问题研究注入了更能使研究工作焕发活力的有益营养。
二 ,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时期的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 ,都实行所谓劳动统制政策 ,且因两地区劳动力供需关系密不可分 ,政策是结合一体推行的。所谓劳动统制政策 ,究其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是超经济暴力强制。也就是 ,在这种政策推行下 ,中国劳工所遭受的既非资本主义济剥削 ,也有别于前资本主义的超经济剥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家的利润来源是工人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剩余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人与资本家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但工人身份还是自由的。在前资本主义封建制度下 ,以地租为主要形式 ,农民被吞蚀的不只是剩余劳动 ,还有农民本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产品的生产劳动时期 ,而维护这种更为不平等关系的 ,是经济以外的封建主义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帝国主义从占领区和殖民地人民身上剥夺的是超额利润(不是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所以它也是超
经济剥削 ,而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基础是政治军事强权 ,亟具暴力性。当然 ,劳动统制政策所体现的强制暴力性 ,因时期不同而异 ,但强权暴力是始终如一贯穿在劳动统制政策中的基本因素和固有灵魂 ,并反映在劳动力的征募、管理、使役和工资待遇等各个层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