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抗战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随即进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寇向上海发动进攻。消息传至铜仁,各界人士及学校师生、民众纷纷组织集会,上街游行,散发传单,揭露日寇侵略暴行。松桃县乡简易师范与初中师生联名请求赴前线参加抗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松桃掀起抗日救国浪潮,简师、初中及城区男女小学师生,组织游行集会,在街头进行抗日演讲,高唱《义勇军进行》等抗日歌曲,唤起民众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组织成立“抗日宣传队”,每逢农历四、九县城场期在街头演出“活话剧”,宣传抗日;8月中共党员肖维亮来沿河女子小学任教,传播抗日精神,并以该校为中心,成立“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思南“抗日救援会”成立;10月,松桃县成立“抗日救亡后援会松桃分会”,县政府发行“救国公债”5万元“法币”,民众踊跃认购,于12月前超额完成2.6万元解省;10月10日,江口县成立各界“抗日后援分会”,12日,成立“僧尼抗日救国会”。
1938年1月,国民党军政部交通器材总库,由浙江杭州迁至玉屏,驻洪氏宗祠;3月,铜仁县有4935名壮丁先后出征参加抗日战争,8年抗战中共抽丁、投军达万余人之众;4月,民国政府在铜仁创办“国立三中”,因2月26日原委任的校长许恪士未到任,教育部改任周邦道为校长,先后接纳来自日军占领区的各地460所小学的流亡学生1600人,教职工270余人,其中,有中共党员余正清、马松子、江竹铭等人。国立三中在铜仁八年,毕业九届,计男女高中26班、学生837人;男女初中26班、学生973人;高师4班、男女学生147人;简师4班、男女学生104人;五年一贯制中学2班、学生25人;六年一贯制中学1班、学生11人;附属高小4班、学生200余人。国立三中人才济济、闻名遐迩,为当时抗战大后方中学的佼佼者,为抗战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5月,松桃上解2000担桐油;春,铜仁县成立由县总工会前常务理事丁学雍为主席的“工人救国会”,开展抵制日货、抗日救亡、宣传活动;8月2日,石阡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在城南接官厅东侧落成;9月,国名党军政部“三五”后方医院,由汉口迁至玉屏县城东门外校场坝,以新建简易木房作院本部,3个分院分驻紫金山、下巷子、万寿宫;是月,铜仁爱国青年自发组织成立“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李汤成,发出《贵州省铜仁县抗日战地服务团公告》,仅十天内就有100多青年参加,县城各大商号捐献银元1200多元,群众捐赠的毛巾、布鞋、袜子、袜底等日用品不计其数,支援抗日前线,同时成立了“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为支援前方抗战,号召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9月,江口县增设兵役科,由招兵变为征兵。到1945年共征兵员5839人;10月,松桃成立“国民义勇壮丁常备队第六分队”;秋,松桃县成立城区男小建立“少年团”,将四年级以上学生编组4个中队、分别冠以“(文)天祥、(戚)继光、班超、马援”等队名,以抗倭英雄为榜样,每天课余进行一小时军事训练与抵御外侮思想教育,随时准备赴前线抗战。
1939年2月6日,沿河、德江、印江、松桃、玉屏、思南、铜仁等县,成立国民自卫总队,共训壮丁8610人;3月30日,苏联援华驱逐机一架,油尽降落在思南城东白鹭洲上,人机幸存;春,中共地下党员钟琳到枫香柏溪,傅启强到石阡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6月,省调思南等4县民工5.9万多人,集中在唐头皇领坝修筑飞机场,次年8月告竣,单、双引擎飞机各一架来试降成功,11月24日,塘头机场移交空军芷江总站第94站接管,为丙级站。7月7日,铜仁县长刘旭光在城中东山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1月12日,苏联空军援华抗日志愿队员少尉金角罗夫,执行任务后迷航油尽,降落在坝坨遇难,遗体葬于沿河县城西迎将枋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