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开国上将邓华原名邓多华,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在其中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上甘岭战役等都有优秀表现。因彭德怀对邓华相当赏识,庐山会议后受彭德怀案牵连,邓华也被撤职,受到批判。文革结束后,邓华曾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病逝于上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28日,邓华生于湖南省郴州(今郴县)永宁乡(今鲁塘乡)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幼年读私塾。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21日,“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

  土地革命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1师第33团2营6连党代表、第31团1营营委干事、第31团党委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民国十八年(1929年)12月下旬,邓华参加了在上杭古田举行的红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

  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任红12军教导队、第1纵队3支队、第36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曾率部协同红1团激战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0月,随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师政治委员、红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役。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起,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向冀东挺进,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曾亲率一个营夜攻南坡头据点,消灭日军70余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秋起,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多次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任辽西(后改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率部先后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率部主动出击,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