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抗战枪声打响之时,有一个化工公司向员工发布宣告:“立誓以做工营商为救国之基本,为中国开拓富源,世无民穷财尽尚能与国御敌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以实业报国,为中国开财源。世界上没有老百姓穷困、财力枯竭,还能帮国家抵御外敌这种事。

  这个公司叫永利,主要产品是“红三角”牌纯碱。公司创始人是范旭东,早年留学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标准海归;总工程师是侯德榜,以10门功课满分1000分的成绩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海归!

八十六年前,两个海归和一个公司的抗战

  (侯德榜)

八十六年前,两个海归和一个公司的抗战

  (范旭东)

  这两个人,和这家公司,在中国近现代化工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直到今天,红三角牌纯碱仍在销售,在偏远地区的杂货铺、在大城市的菜场、在网上都有销售。

八十六年前,两个海归和一个公司的抗战

  大国缺碱,永利争气

  普通现代人无法想象“碱”有多重要:在过去的日常生活中,做馒头、做面食需要用碱,洗衣服、洗头需要用到碱(碱可以去脂,过去被用来当肥皂),玻璃、肥皂、造纸、印染等轻工业更是离了碱就无法运行。比如,生产一吨玻璃需要200公斤纯碱。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远洋运输遭遇困难,而且当时碱的生产被列强垄断,卖到国内的价格暴涨了七八倍,使得依靠碱的厂家有不少被迫停产。

  1926年6月,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被全球媒体视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这件事被写入了后来的课本。即使当时的日本,其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也是英国公司。1928年,永利的红三角碱进入日本市场,为中国人大大的争气。

  当时永利生产纯碱的技术,是侯德榜突破列强技术封锁建立的苏尔维制碱法。1940年,侯德榜发明了新的联合制碱法,把原料利用率从70%提高到95%,后来被称为“侯式制碱法”。

  永利公司的实业抗战

  自生产出纯碱之后,永利公司一直受到日本人的窥测。日本军部多次来塘沽,提出与永利“合作”,但均被公司代表李烛尘以“不收外国股金”为由将其拒绝。

  1934年,永利公司开始在南京建造亚洲最大的重化工联合企业——南京硫酸铔厂,并于1937年1月正式开工生产。

  7.7事变后,日方直接找到永利公司的老板范旭东,提出购买碱厂。范答道:“厂子我不卖,你要能拿走,就拿走好了。”

  随着日军进军速度的加快,南京铔厂的军事价值被日本人垂涎,因为其产品硝酸、硝酸铵可以被用于炸药生产。但如果以武力强夺,则会影响生产能力,日本人想完整接收下来,为其所用。他们再次找到范旭东,称只要他肯合作,就可以保证工厂安全。

八十六年前,两个海归和一个公司的抗战

  (抗战时期日本人在硫酸铔厂设立的碉堡)

  范旭东断然拒绝,表示“宁举丧,不受奠仪”。(宁愿与厂偕亡,也不收这种钱)。并将南京铔厂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支援前线抗战。

  1937年8月,日军3次轰炸铔厂,工厂被迫停产,随后,范旭东下令凡是能带走的机器、零件、图样都抢运西迁,搬不走的也要将仪表拆下,埋起来或扔进长江。

  其后,范旭东在给侯德榜的信中叹息:“此番国难,本公司二十余年事业基础彻底崩坏,而同事员工流离失职,尤极痛心。为保存事业命脉,弟固不辞一切艰辛,力求复兴……”(写到这里,九木泪水淋漓,百年前的企业家之艰难,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