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3期
本期目录
---------------------------------------------------------------------------------------------------------------
1 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闻黎明; 5-18
2 抗战末期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孙玉芹;刘敬忠; 19-27
3 论三青团对浙江地方基层政治的影响 杨焕鹏; 28-40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监犯调服军役 赵金康; 41-48
5 江西公路与东南抗战 游海华; 49-58
6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工业发展考察 刘义程; 59-66
7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省赈济会的难民救济活动及其社会影响 周术槐; 67-78
8 权力与监督:抗战时期四川省县长权责的扩增与民意的运用 黄小彤; 79-89
9 调适、规划与重建:抗战时期的中华基督教教育会 张龙平; 90-105
10 1940年代川西羌族地区的教会教育——以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为例 汪洪亮; 106-116
11 中国敌后战场的抗战与日本“治安战”的失败 胡德坤; 117-127
12 抗战初期薛暮桥对农民动员问题的历史认知 陆发春; 128-131
13 1946年沈阳地区日侨俘遣返始末 张志坤;关亚新; 132-146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惩治汉奸研究综述 潘敏; 147-152
15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鑫;罗存康; 153-155
16 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仲明; 156-159
17 福建永安抗战文化论坛召开 160
18 八路军文化研讨会在武乡举办 160
19 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召开 160
本期摘要
---------------------------------------------------------------------------------------------------------------
[标题]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作者]闻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提要]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中国教育界献身抗战建国事业的壮举。目前,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而对于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从军活动,关注的还很不够。本文旨在对全国高等学府中学生数量最多、师资最强大、学科最齐全的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从军运动,做以尽量全面的梳理。同时,拟就不同阶段的从军意识、动员方式、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察。这既有助于体现这所大学战时从军活动的全貌,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对抗战与建国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西南联大; 战时从军; 战地服务; 译员征调; 青年远征军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战末期的“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作者]孙玉芹;刘敬忠: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提要]抗战末期,为了稳定民心、笼络人才,同时也为挖掘高素质兵源,克服征兵流弊,国民党政权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由于知识青年素有爱国之志,加上国际形势有利和国民党各方的努力,报名人数迅速达到13万。青年军共编成9个师,分驻南方各地集中训练。青年军的管理训练与国民党一般部队相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1946年秋,是批青年军大部复员。
[关键词]抗战末期; 知识青年从军; 青年军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 论三青团对浙江地方基层政治的影响
[作者]杨焕鹏:鲁东大学法学院
[提要]三民主义青年团是战时国民党成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团体,其存在时间极为短暂,却对国民党的政治、党派关系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渗透与控制是战时国民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战时动员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民国时期中央政权进行社会基层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浙江三青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浙江档案馆、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以及杭州市档案馆等所存的有关档案与资料,重点阐述三青团渗透与控制浙江地方基层政治,从中折射出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基层政权的运作,以及中央政权向基层政治渗透的途径及效果。
[关键词]三青团; 基层政权; 基层教育文化; 地方公益事业; 中央政权
[点此下载全文]
[标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监犯调服军役
[作者]赵金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