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合肥之战

张辽合肥之战在历史上,是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张辽在对于己方而言极其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战局,作出了正确的决策,胜利的是他的计谋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合肥之战是他的巅峰之战,多年之后仍然令孙权心有余悸。

合肥之战双方实力对比曹魏方(守方):主将:张辽副将:乐进,李典兵力:七千孙吴方(攻方):主将:孙权副将:可以确定的有凌统,甘宁,其余不详。兵力:十万战前形势:孙权举倾国之力,对合肥势在必得,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

《关云长》张辽剧照

215年时,曹操身在汉中,孙权见机便率十万大军前往合肥。彼时曹操只留有七千余人留守在合肥。张辽打开先前曹操遣人送来之函,明了曹操之意,冷静分析局势。他认为曹军距合肥甚远,倘若等曹军带领的援军到来,合肥早已沦陷,所以应该在孙军完全集合之前,先他们一步攻打他们,不仅要使他们内部混乱,并且稳定我军军心。

此战只能孤注一掷,成败也在此一举。他召集了八百名勇士,杀牛来犒劳他们。次日便率众人突击敌军,成功扰的敌军军心不稳。虽然之后张辽被吴军重重包围,但是因他的勇猛,数次都突出重围,并且救出众多勇士,使吴军无法应战,而曹军军心稳定。吴军围攻多日攻城不下,又遇上疫病,军心散乱而终撤退。张辽选择了乘胜追击,孙权被包围,最后还是被甘宁、凌统救出。

此战极具危险性,对于张辽和众勇士而言,更是九死一生,人人都抱着必死的心态决一死战,战斗力强盛。而对于吴军而言,他们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认为此战必胜,并不会抱着绝对的必死心态,战斗力肯定相对较弱,加上张辽的勇猛,这才有了正面突击胜利的胜算。

据《三国志-张辽传》中记载,张辽率领八百人突袭吴军大营,击退了宋谦和徐盛,杀数十人,斩二将。陈武传中记载了当年张辽攻打吴军之时,陈武为了保护孙权能全身而退,战死沙场。潘璋传里写到,215年,张辽败退宋谦、徐盛,斩杀了陈武,潘璋杀了两个逃兵后挡住了张辽的追击。

再说此战吴军参战将领来看,除了陈武,其他将领并没有死讯。可见此二人许并非名将。结合上述记载可以推论陈武是此二将之一,而另外一名应该是无名之将,因此没有在历史上有所记载。

再说孙权战败的狼狈结局也是由于他指挥的失误,撤兵的时候完全没有提防追兵,倘若没有甘宁和凌统,可能也难逃覆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