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熟知的平型关战斗与不为人熟知的平型关战役
中国民众熟知“平型关大捷”,但实际上,林彪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所打的平型关伏击战,只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平型关战役是国民党第二战区拟定的“太原会战”计划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山西境内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日战斗。八路军和国民党中央军、晋绥军等各派系部队先后投入8个军近10万兵力,历时19天,在长达百余里的长城线上对日军进行了英勇抗击。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共同御敌的一次成功范例。在整个平型关战役中,国共两军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没能够扭转战场的被动局面。随后大同日军南下切断了平型关守军的后路。一个月后,日军先后突破娘子关、忻口,攻占了太原,二战区的太原会战和忻口会战相继宣告失利。平型关战役的实践,也使前线的八路军指战员认识到,在目前敌强我弱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被动防御的情况下,只靠这样的战斗不可能阻止日军凌厉攻势,甚至可能会把我军微薄的力量葬送殆尽,只有通过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根据地,进行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阎锡山仓猝调整部署致使形势恶化
汪精卫曾有个一针见血的说法:中国并无真正的“国防”,只有“省防”,至多是“数省联防”。这道出中国面对日寇侵略的一个要害问题:无论是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还是察哈尔省主席刘汝明,都没有“全国一盘棋”的概念,“山西王”阎锡山也不例外,他利用各种手段和社会关系,企图把日寇祸水引到别处,但日寇沿着平绥线直扑他的地盘。他避无可避,只得匆忙调兵遣将抗击。南京中央政府担心日寇攻占山西,长驱直入南下四川,也匆忙调来援军。
1937年8月底,阎锡山把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一所窑洞,同周恩来、彭德怀会商制定第二战区战役计划、作战方针为“利用山地歼灭敌人”。阎锡山在日寇汹涌而来之际分析:日军欲图晋绥,必先争太原;欲征太原,必先夺大同,于是调集重兵布下迎战阵势。可是没想到,日军主力坂垣师团却打了个“左勾拳”,避实就虚,挥军直指平型关,沿着坂垣征四郎在一年前假借“游历五台山”而勘察的路线,要越过平型关天险,抄击雁门关中国军队的后方。阎锡山大同会战计划即将流产,雁门关一带兵力雄厚却无用武之地,而平型关一带则危如累卵,只好赶紧调兵赶往平型关。阎锡山原来的构想是:我方11个军10余万人,放日军进入平型关后,再封死其退路,在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沙河一带开阔地决战,打一个包围战。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但若下定决心就这么打,也未必没有胜算。阎锡山自诩这个部署为“口袋阵”,亲召他的嫡系陈长捷、郭宗汾两名军长面授要领,又派高参到平型关、团城口等处,向高桂滋等将领传达。
在关键时刻,前线指挥官却犹豫起来。这些指挥官是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副总司令孙楚。孙楚深得杨的信任,杨也对孙言听计从。而正是孙楚突然对“放日寇进关再关门围歼”的计划产生了怀疑,他说服了杨之后赶到阎锡山那里,力陈这一计划之弊,使阎锡山临场变卦,决定不将日军放进平型关而是拒日军于关外,而这一改变实在太仓猝。
如果只有阎锡山的晋绥军,他责无旁贷硬着头皮也得打。可是现在有三支客军:八路军115师,高桂滋17军,刘茂恩15军,阎锡山的想法就复杂了。他本想让八路军和高桂滋一起守平型关正面,但周恩来、彭德怀提出,阵地战不是八路军的长项,不如让115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后伏击,阎锡山同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