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死不瞑目?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突然染上恶性痢疾,病情急转直下,不过五十出头的唐太宗李世民,看上去已经沧桑的象个老人。眼看着病已垂危,但是他的意识却很清楚,他已经想到了自己不可能好转了,对侍立身边的皇太子李治说道:

“我自弱冠带兵以来,大小经过几百个战役,才奠定今天这个基业。如今四海升平,国富民足,我这一生心愿已足,故死而无憾。唯一不放心的是你,要知道:创业虽难,守业也不容易啊!”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剧照

李治昼夜尽心的侍候着父亲,也消瘦了许多,头上甚至添了几根白发。他与两个同胞哥哥李承乾、李泰的性格截然不同,李治太过于纤弱仁厚。李治这个性格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不放心的。李世民这一生,纵横捭阖,无往不胜,唯有立嗣这件大事,却不太如意,这件事他死也不会瞑目的。

李世民即位之初,立长孙皇后生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小的时候也很乖巧懂事,但是长大成人以后却贪恋声色游乐,不好好读书,虽经太子的师傅对他苦口婆心奉劝为君之道,但仍旧不思悔改,唐太宗也渐渐知道了此事。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那就是魏王李泰(长孙皇后生的次子),李泰内心便生出夺太子之位的想法。李泰和李承乾一母所生,但性格上和李承乾完全不一样,李泰才华横溢,充满野心,他抓紧机会,一方面格外亲近身边的文士,撰书立著,著成一册《括地志》奉献给太宗看,并得到太宗的称赞;另一方面,他又刻意迎合太宗的意图,父子关系日渐亲热。魏王口才好,喜欢夸夸其谈,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治国大略也很关心,也能讲出一番道理。随着太子不轨行为得越来越多,太宗想改立魏王为太子的心思越来越强烈。

这时,太子也看出了父亲的意思,对魏王开始怨恨起来,于是,他很快就行动起来,收养一批职业杀手,企图暗杀同胞兄弟李泰。但很不幸的是就在要动手的前夕,事情败露了,杀手头目纥干承基被抓。他为了活命,供出了幕后总指挥李承乾。唐太宗悲愤交加,立即召集公卿大臣们问:“就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置太子?”大臣们面面相视,不敢说一句话,片刻之后,通事舍人(中书省属官)来济陈述了自己的意见:“愿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终享天年,便是情与法兼顾了。”太宗默默点头。不久之前,他刚把带兵造反的第七个儿子齐王李祐处死,作为父亲,心中有些难受,更何况这次他要责罚的是爱妻长孙皇后生的长子。于是,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禁在右领军府监护。

太子被废之后,魏王对太宗格外尽孝,随时侍奉在身边。太宗也更加喜爱这个皇子的聪明与智慧,于是,太宗当面答应立魏王为太子。魏王在洋洋得意之际,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舅舅长孙无忌却在他的前进路上设下了障碍。

长孙无忌并无恶意,他认为,在太宗的两个嫡子中,晋王李治比魏王李泰更适合做太子,因为魏王为人奸诈有野心,晋王心地纯良,宽仁,做个守成的君主最好。长孙无忌之所以喜欢晋王,是因为晋王对母亲长孙皇后的感情很深。长孙后病故那年,李治才九岁,在几个兄弟中,他的悲哀和思念之情使宫中上下都十分感动。

但是太宗却不那么想,他觉得李治个性脆弱,多愁善感,李治未必能胜任天子的重任。长孙无忌退出后,太宗对左右大臣说:“昨日李泰趴在我的怀里对我说:‘儿臣今日才体会到父皇对儿臣的厚爱!儿臣只有一个儿子,我到死的时候,就将臣的儿子杀死,传位给晋王。’李泰说这番话,很使朕感动,所以朕不忍心再立别子为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