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观韩信的一生,兵法诡异,计谋众多。很多人认为这跟他身边的一些谋士有关,虽然他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点谋士,也多个参考。其中,就包括蒯通,对他的影响也是甚远的。

善言家蒯通

善言家蒯通

蒯通何许人也,本名叫蒯彻,因为规避武帝之违而改成通。史书上对此人的记载,大多认为他是一个能说会道,懂得看清时势,是一名说客。蒯通的一生,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游说徐工,令其投降于赵王。第二次就是楚汉将要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出来跟韩信说了一通。

故事发生在韩信接连平定三国之后,欲要带兵攻打齐国的时候,军队都还没过平原县,刘邦就派自己的使臣去劝降齐国,于是乎韩信就想停止前进,准备回返。

正在此时,说客蒯通到来,他对韩信说:“将军你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但是汉王却暗派使臣去劝降齐国,你身怀诏书却要下令停止进攻吗?郦先生只是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降了齐国,但是将军你率领大军,功劳却没有区区一个儒生那般大。”这些话,韩信听了之后,觉得甚是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继续下令进攻。

原本齐王已经劝降,还跟郦食饮酒,撤消了对汉军的防御,但是韩信正巧在这个时候,派军攻打,使齐军节节败退。齐王认为郦食的失信,将其用沸水烫死,并兵败而走。

正是由于蒯通的建议,使韩信攻下了齐国,并且想要让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加剧了野心,并也加剧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

韩信始为布衣时干了些什么事情

韩信始为布衣时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传》中的《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句话,说的是韩信从前是平民百姓时的意思。在这句话的段落中,介绍了韩信出人头地之前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记载下的韩信落魄时的生平。

韩信剧照

韩信剧照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韩信原本是淮阴地区的人。他在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庭贫困。但是韩信本人一没有突出的品格能够被大家推举为官员;二没有出色的经商能力,所以他的日子过得十分困苦,自己连谋生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不断地靠着同村的好心人的接济。

后来淮阴那里的亭长看到了韩信,认为韩信不是池中之物,就多次接济了韩信。但是亭长之妻十分厌恶韩信,就故意早早地做饭躲在房中吃掉。当韩信来乞讨时,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饭可以给他了。几次之后,韩信看穿了他们的用意,十分生气,就与他们绝交后离开。

多年之后的韩信被封为了淮阴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再一次见到了这个亭长,就赐给了他一百钱,并且说亭长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做好事不能够持之以恒。

而韩信始为布衣时就是出自这里。韩信此人本身才能卓越,青年时期之所以过得如此困苦,不过是因为还没有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就迎来了一展能力的机会。在他的谋划下,刘邦逼死了项羽成为了汉室王朝的建立者。

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

韩信作为劳苦功高的汉朝开国大将,灭七国,平天下的功绩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而他的出生和逝世同样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有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就被人们编成了相关的典故。那么韩信典故都有哪些呢?

韩信剧照

韩信剧照

其实有关于韩信典故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关于他的青年时期的。韩信是淮阴人,他幼年时家中十分贫困,无父无母,全靠村人接济。在长期的乞讨中,韩信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厌恶。在他的同乡人中,有一个少年认为韩信虽然天天佩戴着宝剑,却是个胆小鬼。他要韩信钻自己的胯下来证明。结果韩信还真得钻了这个少年的胯下。后来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后被称为是胯下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