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与王世充东都之战:最后谁胜谁负?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命秦王李世民率兵东征,七月,李世民“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师次#州(今河南省新安县)”,威震东都。“黄河以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
为了抗拒唐军的打击,王世充一面“遣魏王王弘烈镇襄阳,荆王行本镇虎牢,宋王泰镇怀州”,增强洛阳外围的防止,另一面又调兵遣将,严密陈设对东都的守备,使“齐王世恽检校南城,楚王世伟守宝城,太子玄应守东城,汉王玄恕含嘉城,鲁王道循守曜仪城”。又亲自将兵3万,列阵于东都之西的慈涧,摆出与唐军决斗的架势。
秦王李世民从容布阵。首先“以轻骑挑之”,来侦探敌兵的虚实。第二天,世民批示大军5万挺进慈涧,直接与王世充对垒。
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今河南荥阳东北)攻回洛城(在河阳县境,今河南孟县南);雄师屯于北邙,连营逼之。接着又派精兵,攻回洛,袭怀州,取轘辕(关名,在今偃师东南),割断世充的军需补给线和对外的接洽。
九月,秦王带领精骑500名来到北邙登魏宣武帝陵(在今冢头村东),巡视战地,调查阵势。王世充率1万余名步骑狂扑而来,唐军被围。尉迟敬德乘隙与世民冲出重围。唐军在屈突通救兵的共同下,回马突入敌阵,来回奔突,斩敌千余人,俘获6000人,并生擒世充冠军上将军陈智略,取得邙山战役的胜利。
十月,李世民派行军总管罗士信拔掉了王世充在洛城西的外围军据点硖石堡,接着又用计智取了位于河南县城以东的千金堡。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世民移军青城宫”,威逼洛阳。王世充“率众二万自方诸门出,凭故马坊垣堑,临谷水以拒唐兵”。秦王引精兵屯于北邙,再次登上宣武陵调查敌营,派上将屈突通率步兵5000名,东渡谷水破阵,自引骑兵南下,与之共同,斩俘仇人7000人,直抵东国都下。王世充被困洛阳,被迫遣使向夏王窦建德求救。
三月,窦建德引兵10万,号称30万西进,救助王世充。一路陷管州,占荥阳,水陆并进,“军于成皋之东原,筑宫板渚,遣使与王世充相闻”。秦王留齐王元吉围洛阳,亲率精锐东趣虎牢,星夜兼程,“历北邙,抵河阳,越巩而去”,采纳了“围城打援”的战术。李世民进据虎牢,即派骁骑500名,由上将李世勣(即徐世勣)、程知节、秦叔宝等教育,别离匿伏在通往敌营20多里的阶梯两旁,自率四骑深入建德营盘调查地形,以诱夏军出战。夏王批示五六千骑兵拼命追杀。李世勣等焕发冲杀,斩敌300余人,活捉窦建德上将殷秋、石瓒。
四月,秦王派王君廓率轻骑截断仇人粮道,获其上将张青特。五月,唐军佯装撤兵,北渡黄河,南临广武,仅留马千匹,放牧河渚,诱敌出战,当夜又偷渡黄河南下回营。建德中计,公然悉众而出,自板渚,北拒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绵亘20余里,满山遍野,鼓行而进。世民自率轻骑东渡汜水冲营,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诸将共同包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建德措手不及,将士丧魂崎岖潦倒,竞相逃窜。
虎牢战败,世充上将王德仁闻风丧胆,放弃故洛阳(汉魏故城)急促逃跑,次将赵季卿献城投降。唐军乘胜兵临东国都下。世充走投无路,只得“素服率其太子、群臣2000余人,诣军门降”。李世民收复东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