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随战火18个月,卡尔逊“赶场”般穿梭于中国各地

战争时期,一名美国军官眼中的八路军(一)

  卡尔逊拍摄的八路军战士

  在抗战前后来到中国考察的外国人中,埃德加·斯诺是1936年进入延安报道“红色中国”的第一人,其次就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即进入八路军华北敌后战场的卡尔逊了。卡尔逊与斯诺是1928年在中国相识的老朋友,并且在此行前看到刚刚出版的《西行漫记》,与斯诺讨论过进入八路军控制区的可能性。当时,萦绕在卡尔逊心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斯诺想了想后告诉他,“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是一批谦逊、认真的人,说话和行动都很谨慎。不妨以中国人保存面子的习惯作例子,他们尽力征求批评意见并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以纠正这种习惯。逃避责任和拖延被他们视为大敌,他们迅速而又精力充沛地处理各种问题。”

  斯诺选择了一个特殊角度向卡尔逊介绍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即:他们是有着不同“做派”的新的中国人,这可能打破西方人固有的关于中国人印象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在看过很多此期间外国人写中国的书后,笔者发现这种“思维定势”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外国人心中。在他们看来,能否看到颠覆这种“思维定势”的人文新气象,在某种程度上说即是中国摆脱传统困境、赢得新生的希望所在。

  卡尔逊曾经三度来华。第一次是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卡尔逊随美国海军陆战队第4团来到上海“护侨”;第二次是1933年至1935年,作为担负美国驻华公使馆警卫任务的海军陆战队军官,在北京学习中文;第三次就是1937年这次再来北京深造中文。他刚刚抵达上海,就遭遇淞沪会战爆发,被安排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海军武官处,担任军事观察员。

  卡尔逊本人的军事履历十分传奇:自16岁起,他曾三度入伍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均晋升至上尉,还曾参加过短暂的飞行员训练。这种特殊的军事历练,使其军事眼光颇为敏锐、透彻。在淞沪会战的火线上“观察”了中日两军的交战后,他即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中国此战以渐渐复苏的民族主义为支撑,“人民的觉醒”是对日抗战能持久并赢得胜利的基本依据,而“日本低估了这个国家”;二是,表面上强悍不可一世的日本军事机器,按西方标准来看不过是“三流军队”,并非不可战胜。他进一步分析指出,“淞沪会战表明中国军队缺少的是在阵地战中打败日本人的装备、训练和组织。然而,中国军队和人民群众都显示了在民族自救事业中忍受艰辛和共同合作的意愿。如果这种精神扩展到全国并得到明智的引导,就能抵消日本人享有的现代军事装备和组织的优势。”

  众所周知,美国的军事观念素来崇拜物质力量,一个接受美式军事传统熏陶的海军陆战队军官,能将“人的因素”置于如此高的地位予以肯定,显示了其卓越的见识。当时,“从北方传来了中国的八路军在山西省取得了一些小胜利的消息。”他在思考这些消息时写道,“我开始看到席卷这个国家的团结和民族主义的强有力的精神,能转变成令人生畏的抵抗方式。或许北方的领导者正在做了。用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去抵消日本人在火力和机械化装备方面的优势。如果是这样而又成功了,就将改变这场战争的整个面貌。”

  从1937年8月中旬开始,前后历时18个月,卡尔逊追随着战火“赶场”般地穿梭于中国各地。除上海、南京、徐州、武汉等正面战场外,期间曾两次巡游延安和华北敌后战场,累计行程4000余公里。在解释自己做如此大范围的战争考察的动机时,卡尔逊写道:“战争进行到第一年的最后季度,我已看到过两个阵地战前线的军事行动,也看到了游击战的前线。这两类战争,后者似乎更适合于中国的目标,即不让日本得到胜利的果实,延长战争时间直到中国生长起足够力量赶走侵略者。”

  2、中国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希望是在八路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