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 :抗战前后“民族英雄”问题的讨论与“汉奸”“华奸”之辩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内开始出现编纂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一类读物的热潮,有关“民族英雄”的代表、标准和书写原则等问题,也随之引起了讨论。关于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卖国贼究竟应该称之为“汉奸”还是“华奸”一类的问题,也有过辩论。这些问题都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与认同紧密相联,无论是对于了解这一观念,还是整体把握抗战时期时代思潮的特点,都具有认知价值。
关键词
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 汉奸 华奸
在民国时期的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史上,关于“民族英雄”的认知与讨论,以及关于“汉奸”与“华奸”概念用词的辩争,都属于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新世纪以来,“民族英雄”问题仍然困扰着国人,故而笔者具有格外的兴趣,对历史上的有关讨论加以梳理和考察。
一
“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民族危机和民族复兴意识的强化,国人一方面开始自觉呼唤和赞颂现实中不断涌现的奋勇御寇、勇于牺牲之“民族英雄”,另一方面,也由此认识到书写和讲授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英雄”故事、自觉弘扬“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实乃服务于中华民族救亡和复兴大业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从1931年开始,不仅一般报刊杂志上经常能见到有关“民族英雄”事迹的报道,而且以“民族英雄”故事为主题的各种专门读物,也随之大量问世。
1932年,徐用仪推出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1933年,易君左编撰出版了一部《中华民族英雄故事集》,这是当时出版的此类读物中较早和较有影响的两种。前者曾先在天津《大公报》上连载,面对的是一般社会大众,后由大公报社正式出版,曾有钱玄同、黎锦熙等20余位学者和名流为其题词或做序,声势颇大。如刘式南在该书序言中就认为,此书“既表彰先民于国家危难时之护国魄力与其爱国精神,更足使凡今之人凛然于先民贤肖与兴亡之责任,不敢不努力于民族复兴运动。此诚国难期间有关宏旨之著也,不可以不传。”后者则是专为中学生而写,被江苏省教育厅制定为“全省中等学校教材”,出版一月内即数次重印,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当时“关于发扬民族精神”的众多同类著作中,被认为是“涵义深远、文笔流利者”的“罕见之作”,“询足称为激发青年奋勇向上之读物也”。
此后,这一类的著作形式多样的公开出版或内部印行,不胜枚举。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王汉柏编的《民族英雄》(1933年),韩棐、范作乘编的《中国民族英雄列传》(1935年),刘觉编著的《中国历史上之民族英雄》(1940年),裴小楚编著的《中国历代民族英雄传》(1940年),梁乙真著的《民族英雄诗话》(1940年),沈溥涛、蒋祖怡编的《中华民族英雄故事》(1940年), 曾金编著的《中国民族英雄故事》(1944年),严济宽编著的《中国民族女英雄传记》(1944年),周彬编著的《十个民族英雄》(1944年)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民族英雄”传记集,以及以丛书名义出版的单个民族英雄故事系列。前者像王澹如编的《关中民族英雄抗敌歌》(1939年),邹光鲁编的《陇右民族英雄集》(1939年);后者如新生命书局1933至1934年推出的“新生命大众文库”中的“民族英雄事略”系列,汗血书店1936年出版的“汗血小丛书”中的“民族英雄评传”系列等等,均可称之为代表。至于报刊杂志上所登载的同类文章,更是难以数计了。这些传记故事作品,对于切实传播现代的全民族意识和观念,使其真正得到社会化的普及,所起作用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