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传奇飞行员的抗战岁月
赴美国接受飞行训练
邢海帆,原名邢文卓,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凉水乡。1939年7月13日,考入中国空军军官学校,成为第12期学员。
邢海帆学习飞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一期学员,原本应于1938年元旦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报到,接受由陆军代训的入伍生训练。因南京失陷,学校迁至南昌,邢海帆等人遂至南昌报到。但入校不到两个月,由于战事逼近,学校再次西迁,训练被迫中断。11月,才正式在四川成都恢复办学,邢海帆等学员被安排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5期。这样,前后接受了一年半的训练(正常训练只需要半年),于1939年6月毕业,经各项考试和体检合格后,于次月到昆明的中国空军军官学校正式接受飞行训练。
1941年2月10日,邢海帆所在的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第12期共计103人正式毕业。此时,他们却面临困境。原来,在1940年夏秋之季,侵华日军将最新研制的零式战斗机投放到中国战场,中日空军经过几次较量后,中国空军使用的苏制战斗机全面败下阵来,被迫采取避战策略。同时,苏联与日本于当年的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停止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中国空军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由于没有可与日本空军抗衡的作战飞机,邢海帆等人毕业后,也只能滞留在中国空军军官学校,无法分配至作战部队,参与对日作战。
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Lend -LeaseAct),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案》亦适用于中国。经中美两国政府磋商,美国决定帮助中国培训飞行员,并提供各类飞机,以重建中国空军。
为此,邢海帆所在的第12期学员,被全部派往美国接受培训。
10月,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学员,从昆明乘飞机至香港,然后坐海轮到菲律宾。在菲律宾停留一周左右,直航至夏威夷,再由夏威夷抵达美国旧金山。第二批接受培训的学员,于11月底从昆明出发,于12月1日乘美国的克鲁兹邮轮由菲律宾前往美国。在海上航行途中,突然得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当地时间12月7日)的消息,为防止日军舰艇或飞机的攻击,轮船被迫改变航线,朝澳洲方向航行。在大洋中航行了一周,至16日左右又接到通知,重新驶向夏威夷的珍珠港。20日,轮船抵达港口。在完成补给任务,并搭乘部分在珍珠港事件中受伤的美国官兵后,轮船再次启程,终于在24日抵达美国旧金山。上岸后,全体受训人员立即被受训学校接往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
受训学员首先集中在亚利桑那州的威廉斯军用机场(WilliamsField)接受飞行前学科训练,课程包括气象学、空气动力学、飞机构造学、飞行学、发动机学、兵器学、通信学等。
此外,还安排了专人教大家学习日常的英语会话。上课时,均有中国的翻译官对美国教官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翻译。
学科完毕后,学员被转移至雷鸟机场(ThunderBird)初级飞行学校,接受初级班飞行训练。这所学校在战前是一所训练民航机驾驶员的民间学校,后与政府签约,代为训练陆军航空队的飞行员。初级飞行使用的教练机为PT-17,初级飞行学校的教练机全部由政府提供,教官则从民间召募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