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城抗战,这第一枪恰恰就开始于万里长城的第一关——山海关。山海关又称为“榆关”,有人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3年“榆关事变”,并称为“七七事变”前的三大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间,日军铤而走险,在沈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坚持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数十万东北军放弃抵抗,几乎全部退至关内。

  从此占领了整个东三省的日本侵略者扶植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皇帝,成立了所谓的“满洲国”,视山海关为伪满洲国的所谓“国境线”上的主要“边关”。于是,山海关成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最重要的目标。

  1933年元旦,在山海关终于上演了中华民族英勇悲壮的一战--榆关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长城抗战的第一枪,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首次抵抗日军入侵的壮举,山海关及其附近的长城沿线变成了遏制日寇进犯华北最重要的防线。

  驻守山海关的中国军队是爱国将领何柱国的独立步兵第九旅,这支部队在东北军中以骁勇善战、纪律严明而著称。为了确保山海关的防卫安全,何柱国将军先是忍辱负重与敌周旋,那他最后又是如何下定决心拼死一战的呢?

  山海关早在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入侵后,就已不再是中国军队的纯粹防区了。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辛丑条约》尚未废除,山海关仍驻有多国部队,其中日本军队驻扎的营盘踞山海关城仅有2公里。日军占领锦州后,驻扎在山海关车站的日本秦榆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开始秉承上级旨意,频频与和他早就相识的何柱国将军接触,笼络“日中亲善”的情感,想让何柱国走上卖国求荣的“汉奸”道路。

  然而日本军方对何柱国的“策反”工作并未奏效,于是开始有预谋地进行军事挑衅,以逼迫中国驻山海关的守军就范。1932年12月8日,日军无事生非,挑起事端。锦州日本第8师团1列铁甲车,以追击义勇军为借口,开到山海关站东端长城缺口,突然向城内开炮,前后发射38发炮弹,隆隆的炮声震动全城,从而揭开了历史上称为“榆关事变”的序幕。

  至1932年12月底,日本进攻山海关的陆、海、空军集结完毕,只待寻找可乘之机。这时,日军仍想兵不血刃,拿下山海关这个军事重地。他们派落合正次郎同何柱国将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密谈,要求由何柱国出面立即在滦东和热河地区建立独立自治区。

  如果他同意,日方立即送给何柱国本人200万日元,何柱国所率部队的全部饷械由日方供给;若是何柱国不同意这一方案,日方只能采取直接行动,届时不但要占领山海关及长城各口,还要进取北平、天津。在敌方的威胁、利诱面前,何柱国将军当即没有严辞拒绝,假托“独立自治”之事容稍待数日再作答复,立即启程,星夜赶往北平向张学良汇报紧急态势。

  1933年1月1日,又一个新年开始了。就在这一天,日军开始了进攻山海关的军事行动。驻山海关车站的日本守备队的一个中队集结在南关大街上,突然向守卫在那里的中国哨兵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晚上10点40分,车站附近传来爆炸声;紧接着,日军从城南的日本兵营向山海关城射来5发重型炮弹。

  日军肆无忌惮的挑衅激怒了守城的广大爱国官兵。他们身为东北军军人,备尝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苦,深受东三省大好河山遭到沦陷之害,决心不让白白丢失东北的一幕在山海关重演,发誓要与山海关共存亡。1日晚,全城军民连夜抢修防御工事,在各街道主要路口挖战壕,设置路障,各家各户挖地窖,四门紧闭,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