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敌后广泛开辟根据地,成为中共抵抗日本侵略并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利器。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坚持和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体现着中共强烈的进取态度、坚固的组织基础、切实的群众路线。

  (一)八路军创建根据地情况。1937年全国抗战伊始,中共方面就认识到应坚持游击战方针,周恩来和朱德等拟订了一份关于红军参战问题的意见报送毛泽东等,其中谈到:对参战不迟疑,但要求独立自主担任一方面作战任务,发挥红军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特长。毛泽东则讲得更明确,他说: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这段话说得斩钉截铁。就毛泽东的思考方向言,游击战不是零散的局部的战斗行动,而是中共整个的党、整个的军的中心任务;游击战不仅仅是群众性的战斗行动,更需要正规军的投入;游击战不仅仅限于战场上的战斗意义,还具有战略和政略意义。

  要打一场具有战略和政略意义的游击战,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至关重要,根据地是游击战成为对敌利器的保障。杨尚昆曾经从五个方面细数了建立敌后根据地的巨大作用:1.坚持长期战争,驱逐敌人消灭敌人的依托;2.生息与壮大革命武装的源泉;3.发扬与培植民力,进行各种有利战争的建设保证最后胜利的基地;4.与敌伪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斗争的堡垒;5.维系敌后民心,提高全国人民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灯塔。杨说到的这五点,恰切道出了根据地的后方和支撑作用。有了根据地,游击队才能在物资、人力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才具备持久的条件;开辟、坚持和发展根据地,中共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政策才能得到施展,党、军队和民众的结合才有基础,根据地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发动机。

  坚持游击战的方针,大力开辟根据地,都需要踏踏实实地进入地方,需要和地方民众的结合。和苏维埃时期一样,抗战时期,中共进入地方之初,武装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这是无法跳过的步骤,而且中共一开始也赋予军队开辟地方的责任。八路军总部指示:在没有党的地方,建立与发展党是军队的重要政治任务。毛泽东一贯强调群众路线,同时对军队在发动群众中的作用也有深切体会,在他看来,军队中的党是最先进的,它应创造地方的党和政府,爱护地方的党和政府,爱护人民。应该说,在还没有群众基础时,军队进入地方,帮助地方建立党和政权的确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军队建党、建政的思路在八路军出动后迅速得到贯彻。八路军出动的各部队都严格执行了这一指令。平型关战役结束后,第115师就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留下一部兵力开展群众工作,着手建立根据地。10月,聂荣臻率领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以及总部特务团等各一部3000多人,以五台为中心,四面出动,进入晋察冀边的浑源、灵丘、蔚县、涞源等地区,并向冀西地区出击,收复曲阳、完县、满城等县城和广大农村,工作团分别向南开辟平山、盂县地区和向西开辟五台以西和定襄地区。第129师出动后,按照周恩来的建议,开往正太线南北地区,夺取先机,武装民众,组织游击战争,并扩大自身力量。10月中旬,第129师进入晋东南地区开展群众工作。11月13日,第129师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会后,政治部主任宋任穷率部进入沁县、长治、晋城、武乡、平顺、沁源等地,建立各种抗日组织和抗日自卫队。第120师出动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派遣必要之地方工作人员,有计划地散开工作,在晋西北大力发展地方工作,在部队中抽出中下级干部约300人组织13个工作团分派晋西北各县,协助地方党进行政权改造、组织地方武装扩兵等工作。八路军三个师的部队迅速在山西南北东西各地展开,建立根据地,随后又挺进华北平原,建立起广大的根据地。